您的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调查征集

南谯区“十四五”加快“数字南谯”建设规划邀您建言献策

征集时间:2021-05-06 00:00 至 2021-06-05 00:00来源:区融媒体中心状态:已结束


 


 

建设“数字中国”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提出的重要战略,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实践。安徽省、滁州市以加快建设“数字江淮”、新型智慧城市为引领,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全面落地落实。通过着力构建数据引领型发展模式,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信息化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特别是进入后疫情时代,数字新基建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支点。全面贯彻国家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实现政府管理、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数字南谯”成为南谯区走新时代特色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本规划依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办发〔201648号)《“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国发〔201673号)《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号)《关于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141770号)《关于印发“数字江淮”建设总体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皖数江〔20202号)《滁州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5年)》(滁数组〔2020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南谯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现实需求,提出“数字南谯”基本思路、总体架构、重点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一个时期建设“数字南谯”的指导性文件,也是2021-2025年统筹推进“数字南谯”建设工作的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南谯区十四五加快数字南谯建设规划

2021-2025年)

一、发展现状和问题

南谯区,安徽省滁州市市辖区,滁州市政务中心所在地,位于安徽省东部,苏皖两省交界处。南谯区是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合肥经济圈重要成员城市,南京市江北门户,国家级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全区土地总面积1187.11平方千米,全区户籍人口28.1万,现辖83街道。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

1 南谯区空间区位示意图

(一)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经济发展稳步增长。围绕“超均速、进前列”奋斗目标,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全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8.4亿元,增长0.4%;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14亿元,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7.1亿元,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9.6%;财政收入完成25.5亿元,增加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4亿元,增长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72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49元,均增长5.8%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机械制造、家电配套、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明显。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全区三产产业结构调整为8.241.949.9。全区新增规模企业9家,总数达131家,工业总产值超2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新增3家,总数达2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2.4%。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2家,总数达54家。滁州高教科创城获批省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4家、限上商贸企业7家。信息传输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倍以上,网上零售额超25亿元,增长103%。现代农业稳步提升。大力发展滁菊、麻栎、功能农业等特色产业,建成3个千亩示范基地,新发展功能农业8000亩。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达24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再提升,城市配套设施加速完善。完成新区路网18公里、污水管网51公里工程建设,文华路、丰山路等一批城市干道、皇庆湖北部片区路网及配套设施全面完成。提升改造背街小巷7条、增设停车位30余处,清淤疏通管网20余公里。G345线黄泥出口至西阳段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建成通车,109公里农村道路扩面延伸工程建设完成。建设档案馆图书馆等公共服务类用房约1.2万平方米。皇庆湖景观工程竣工验收投入使用。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拆除违法建设2.7万平方米。打造新生路示范街区,在全市率先完成门头店招提升改造。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试点,永乐小学垃圾分类体验馆建成使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抓好“一带一镇一村一园”示范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

民生福祉有效增进。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已完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稳步提升。医疗卫生水平持续提高,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稳步推动养老服务协调发展,提升机构服务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惠民活动精彩纷呈,非遗和文物保护传承力度不断加大。交通设施加快建设,滁宁快速通道改造完成,黄悦寺路等新区道路竣工通车,公路网日趋完善,公路运输覆盖所有镇和行政村,乡村两级客车通达率均为100%。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开展城乡居保提档缴费,落实社保降费率政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做到应保尽保,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服务及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各类专项救助体系。脱贫攻坚扎实推进,大力实施产业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和基础设施扶贫等十大工程建设。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高标准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严格落实河长制,深化林长制改革,持续开展“三大一强”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大力整治、取缔“散乱污”企业,积极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先后创成安徽省森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区),章广镇元松村荣获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称号。狠抓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开展蓝天保卫战,开展污染防治专项攻坚行动,加强工业企业监管,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2020年,完成燃气锅炉低氮改造52台目标和98家“散乱污”企业分类整治,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全年PM2.5、PM10分别下降24.7%、18.8%,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1.8%。打好碧水保卫战,10座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省级验收,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推进净土保卫战,重点开展重金属污染及固废防治工作,强化固废监管,完成72家涉危废重点单位年度申报登记,疫情期间重点医疗机构医废日产日清。

(二)数字化建设基础

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健全。2020年,全区固定宽带人口普及率57.8%,移动宽带普及率166.4%。城市家庭带宽接入能力达到200Mbps以上,农村家庭带宽接入能力达到50Mbps以上。4G网络已实现街道、乡镇农村、交通干线、风景区等主要场景全覆盖。建成物联网基站超过700个,实现全区镇(街道)全覆盖。公共交通实现市区公交Wi-Fi全覆盖,大力推广“掌上公交”“LED电子站台”等交通服务应用,有效提升居民出行便捷度。

智慧城市推进机制初步建立。全区紧紧围绕“智慧滁州”及南谯信息化建设部署,研究成立以区委书记为组长,区委副书记、区长为第一副组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为常务副组长,全区37家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数字南谯”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主要职责和工作机制。制定“数字南谯”建设工作行动方案,明确建设数字政府、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城市数字治理、打造数字社会、助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等工作具体举措。印发《南谯区信息化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南政办秘(2020)46),从信息化项目立项审批、过程监督、评估验收等环节建立完整闭环管理机制,推动信息化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

政务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聚焦“一网一门一次”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设置8个区直部门独立窗口和4个综合窗口,全区11个镇(街道)全部建成为民服务中心,村(社区)建成87个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区、镇、村三级覆盖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率先在全市实现企业开通全程网办,728个涉企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推行建设“长三角”一网通办专栏,探索与浦口区在政务服务、大数据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重点向两地企业和个人提供智能导引、网上申报、查询反馈等服务。推广“皖事通”移动应用品牌,推进覆盖范围广、应用频率高的政务服务事项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持续推进网上办事全程电子化,全程网办率(不见面审批事项)实现100%全覆盖。建设完成“企业联合开办”审批平台,实现1个工作日完成新建企业公章免费出大厅,一般性工业建设项目全程电子化,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场景服务。

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两化融合不断加快,2020年,拥有省级数字化车间2家、市级13家;中联水泥获全市“十强”工业企业称号,成功建成全省首个5G智能数字化矿山。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市级6家。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已加入农业物联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农业物联网技术,成功打造乌衣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大田“四情”监测信息系统。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已建起白庙、黄圩、汪郢三个省级示范点,基本实现和其他区、县农业数据共享。电子商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电子商务经营主体达350余家,省级电商示范镇1个,省级电商示范村5个,省级电商示范企业2个,省级电商示范品牌5个,拥有“三品一标”产品88个,电商考核居全市前列。

数字化治理有序开展。加快建设南谯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系统建设一期项目,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制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扎实推进全区视频监控“一张网”建设,逐步实现公安、消防、规建、行政执法等部门共享共用。依托食药监管“明厨亮灶”平台,实现对全区学校以及养老院食堂原材料购进、使用、存储、加工、制作环节全程在线监督。全面应用数字城管系统平台,完成3个街道和腰铺镇部分地区网格划分、街道部件数据整理入库,运用9大核心子系统、5大扩展子系统以及“城管通”APP,集成对接公安视频监控系统,有效提升全区网络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建成环保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和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实现空气和水质24小时在线监测,充分利用国控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采用信息化方式对重点排污单位实施监管。

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所有中小学建成“三通两平台”,实现校园网全覆盖、班班通全覆盖、资源平台人人通。“健康南谯”建设全力推进,医药卫生综合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全面建成基层医疗机构“智医助理”“两卡制”信息系统并投入使用,在全市率先上线“全民健康信息化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服务及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各类专项救助体系,腰铺养老服务中心和龙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申报省医养结合示范创建单位,滁州医养结合医院获批全省首批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单位。社会保障方面扩大“互联网+劳动监察”试点工作,实现部分建筑工地动态人脸生物识别技术,对项目劳动合同签订进行全方位实时远程监控,8家试点单位纳入“互联网远程考勤监控平台”,“互联网+调解”实现全国率先试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时期,南谯区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南谯区现有部分网络设施老旧,数据资源智能化收集、利用效率不高,数据来源多为各单位报表收集,无法满足“数字南谯”建设应用需求。云服务、基础信息库、时空信息云平台、视频资源共享系统等基础共性系统建设亟待加强,需要高标准、前瞻性地构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更好满足发展需求。

数字应用系统协调不畅。“数字南谯”建设缺乏统筹协调,纵向在市、区、镇(街道)之间,横向各部门、各领域和区域之间缺乏规范有序的协调工作机制。因多种垂管业务系统专网部署等原因,全区各部门原有业务系统条块分割现象明显,数据交换共享不畅、系统管理和运维分散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跨部门业务协同难度大。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民生服务和数字经济等领域跨域协同发展不足。

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南谯区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处于起步期,一二三次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基础较为薄弱。工业行业整体自动化程度不高,相比长三角发达区域存在较为明显差距,亟需提升有效承接先行城市产业分工转移的能力。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服务业数字化基础薄弱,面临程度不充分、水平不均衡、要素支撑能力弱等问题。

数字惠民服务能力不足。以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为导向的惠民服务领域应用系统便捷性、集成性和个性化水平不高,规划建设过程公众参与不足,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管理轻服务”现象,群众体验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职能部门和领导传统工作思路方法较难转变,服务理念相对落后,对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提升惠民服务,增强市民幸福感的认识尚不充分。

复合型专业人才支撑乏力。政府部门和企业均面临信息化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短缺问题。政府部门缺乏精通信息化、行业管理与现代行政管理人才,行业企业缺乏精通信息化与生产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加之南谯区紧邻长三角,优秀人才外流严重,加剧本地人才和智力资源不足问题,成为发展智慧城市、数字经济的重要制约因素。

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缓慢。因受多种因素制约影响,现阶段南谯区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缓慢。存在资金投入过大,地方财政负担较重;缺乏资金支撑和融资渠道,企业参与度较低;涉及部门多,部门间分工协作不畅;与当前经济发展不同步,数据共享存在一定难度;从技术层面研究较多,管理层面研究尚显不足;建设模式单一,缺乏较为成熟的技术和管理机制;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等诸多问题。

二、发展形势与机遇

(一)谋求数字化发展新优势成为共同选择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引领全面创新、构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当前,全球已进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数字化发展已成为各国重塑全球竞争力的共同选择。建设“数字南谯”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二)引领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核心诉求

我国正在经历产业经济发展重心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过渡的关键历史时期,通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新旧基建的融合发展,尤其是5G等具有代表性的新基建取得突破,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期间,南谯区着力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绿色发展样板区、社会治理首善之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南谯区亟需加快“数字南谯”建设,全面夯实数字化基础,激发数据要素价值,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点,以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体系不断完善、效能不断提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重塑数字时代城市竞争力、吸引力和创新力。

(三)持续提升民生服务实效成为根本方向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渗透人类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加快市民生活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进程,在教育、医疗、社保、养老、交通、旅游、社区服务等领域,全国范围涌现大量卓有成效的新平台、新系统、新模式、新经验,以促进市民放心、顺心、舒心、开心为目标的实践取得巨大进展。从南谯区发展现状来看,“数字南谯”建设中民生服务实效还需进一步提升,亟需把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趋势,有效促进城市治理精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生态环境宜居化,全面提升民生服务实效和数字生活水平。

(四)体制机制变革和制度创新成为关键动力

围绕新时代城市发展,中央陆续出台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战略政策和具体工作部署,并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构想,改革创新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科技和文化动力进一步激发。南谯区需要紧紧把握新一轮改革创新的有利形势,深化配套制度改革,加快“数字南谯”建设运营的长效机制设计,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制度设计、资源配置,强化领导统筹,培育多元协作、可持续发展的新生态。

(五)把握数字变革引领经济增长成为战略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全国各地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加之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数字新基建成为未来经济增长新支点。建设“数字南谯”是全面落实“数字江淮”和“智慧滁州”决策部署、实现南谯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谯区积极融入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深度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合作与分工,必须牢牢把握住数字变革这一战略机遇。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基建”和“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重要指示精神,紧抓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双圈联动区域发展战略机遇,积极落实“数字江淮”建设和滁州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立足南谯区发展实际,突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动摇,进一步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和服务有机融合,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发展数字经济与线上经济,提高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发展原则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将惠民、便民、利民原则贯彻到规划建设所有环节,为南谯居民提供均等、便利的信息与应用服务,以需求驱动应用,以应用带动智慧城市发展。以解决民生现实问题为导向,加快公共数据和公共资源的共享开放,推动政府治理创新,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提升群众体验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适应南谯区特点,推进符合实际需求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重点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信息化建设,构建广大群众用得起、用得上、用的好的智慧应用。

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充分考虑“数字南谯”建设特色,基于南谯区发展面临的实际情况,重点解决数字政府、数字经济和城市数字治理发展面临困境,深入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创新资源整合应用。加速信息技术与民生服务便利化、政务效能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相融合,提升城市信息化、网格化、智能化水平,有序推进“数字南谯”建设。

创新引领,示范带动。坚持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加快南谯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落后理念和管理模式变革创新,构建区域联动、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力求重点突破,推动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在政务服务效能提升、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升级、民生服务便利化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增强内生发展活力,带动城市创新发展。

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积极构建以政府引导、市场导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智慧城市推进模式。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推动、统筹协调和优化环境方面发挥政府作用,在信息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市场作用,在城市建设和服务中更多引入国内人工智能、电商、环保等领域重点企业,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培育开放合作、健康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生态。

数据驱动,安全发展。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运用大数据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形成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泛在互联、集约共享、融合智能、安全可靠的数字基础支撑体系。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坚持安全保障工作与信息化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确保网络、应用和数据的安全。

(三)总体框架

1、任务体系

按照“1323”的总体思路构建“数字南谯”任务框架体系。“1”即瞄准“创建区域示范性新型智慧城市,促进信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这一总体目标。“3”即从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体系、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三个方面打牢数字基础新支撑。“2”即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两个方面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3”即从数字政务、数字治理和数字社会三大板块,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

2、推进阶段

“数字南谯”建设分为夯实基础、优化提升、融合创新三个推进阶段,各阶段交叉衔接、迭代升级、循环演进。

夯实基础阶段(2021-2022年),聚焦打基础促整合。重点加强城市基础通信网络、城市智能化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和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等夯实基础类重点任务建设,全面构建南谯区信息基础支撑体系。进一步梳理优化整合现有系统资源,推进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建设。

优化提升阶段(2022-2023年),聚焦抓优化促突破。优化完善重点业务系统,促进各领域工作流程优化和业务效能提升,大力推进共性应用系统和平台建设,推动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智慧应用,数据整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建成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期工程,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应用系统的智能化支撑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融合创新阶段(2023-2025年),聚焦推融合促创新。重点加快数据、技术与业务融合,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应用融合,长三角区域融合,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全面激发模式创新,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潜力。数据要素价值得到有效释放,城市全面感知、智能分析、科学决策、融合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统筹协调、协同联动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能力大幅提升。信息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以市场机制为主的多元协作、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运营模式初步建立。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创建区域示范性新型智慧城市,促进信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为总体目标,实现智慧城市与社会生活、产业经济、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区域协调同步发展,显著提升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2022年,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产业经济蓬勃发展,智慧政务高效协同,民生服务更加便捷,城市治理更加精细,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重点区域协同发展。

2025年,充分发挥城市特色与优势,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产业经济优质高效,公共服务普惠便捷,城市治理精细高效,营商环境大幅改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对于“数字南谯”建设的现实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

2、具体目标

数字基础支撑能力全面升级。2022年,基础设施全面完善,形成智能泛在、集约共享、绿色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有效支持长三角区域间互联互通。固定宽带普及率、移动宽带普及率分别达到85%171%,光纤接入端口占比达到100%,千兆宽带覆盖用户规模达到宽带用户的10%左右,100M以上接入宽带用户达到90%以上。推进IPV6改造升级,5G网络区域全覆盖,丰富5G在教育、医疗、政务、交通等领域场景应用。全区重点区域100%高清视频监控全覆盖,视频资源实现统一联网共享。到2025年,各领域基于物联网感知设备的智能化监测水平基本达到。

数字政府高效协同。2022年,建成社会治理现代化系统建设工程,完成各领域智慧应用系统接入,实现城市运行状态监控、各领域实时监测和预警预测。建成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应急协同联动。政务服务平台纳入一体化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比例达到100%,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一证通用、一次登录、全网通办”。区政务服务中心80%以上事项实现“一窗”分类受理。到2025年,政府科学决策和精细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数字社会普惠便捷。2022年,形成广覆盖、多渠道、智能化、个性化的惠民服务体系,线上线下服务资源结合更为紧密。大力推广“皖事通·慧滁州”APP南谯版块城市公共服务平台的政务、商务、服务功能,建设南谯区智慧大厅,打造线下高效便民政务服务环境,全区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至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市级智慧社区试点2个。乡村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智慧学校建设要求,城镇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学校。到2025年,全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到100%,全区重点社区基本完成智慧社区建设。教学点智慧课堂实现100%覆盖,建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培训新模式,初步建立服务全区人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

数字经济成为重要引擎。2022年,实现经济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实时管理和动态展示,工业企业监测管理等领域应用深化。南谯经济开发区一体化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基本完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到2025年,全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应用,围绕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数字经济活力显著提升。新增80家企业登云、省级和市级数字化车间3家和5家、1家省级智能工厂,培育1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及率位于全市前列,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占GDP比重。

3、远景目标

到2035年,南谯全面步入数字时代,数字新基建水平进入全市前列,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以人为本、智慧服务的智慧政府和智能化的数字社会,为人民群众创造更高品质生活。

4、指标体系

 

1 “数字南谯主要建设指标

重点

领域

主要指标

2022目标值

2025目标值

依据

基础

设施

100M以上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

80%

90%

《安徽省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发展专项规划(2017—2021年)》

城区家庭光纤接入能力

300Mbps

1Gbps

《安徽省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发展专项规划(2017—2021年)》

重点行业、领域涉及公共区域的视频图像资源联网率

100%

-

《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发改高技〔2015996号)

重点行业、领域安装的涉及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摄像机完好率

96%

98%

《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发改高技〔2015996号)

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政务外网运行比例

80%

10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39号)

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上云比例

不考察

100%

参考《合肥区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2020)》相关内容

数字

经济

规上企业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覆盖率

50%

70%

参考先进城区发展水平

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及率

位于全市前列

位于全市前列

依据2018年南谯区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数量设定

战略性新兴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30%

35%

依据《南谯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设定

数字经济占GDP比重

37%

40%

 

电子

政务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100%

-

安徽省《关于全面对接国家政务服务平台高质量建设全省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实施方案》

全区公共信用信息覆盖率

70%

100%

 

数字治理和公共服务

重点污染自动在线监控率

100%

-

《滁州市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城区智慧社区试点个数

2

8

安徽省《全省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法(2021-2025)》

全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

90%

100%

《滁州市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

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

100%

-

《安徽省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指导意见》

四、重点任务

(一)打牢数字基础新支撑

以数字基础设施为抓手,以信息安全防护为保障,打牢数字基础支撑,夯实“数字南谯”发展基础。

1、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贯彻《滁州市5G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02030年)》,协调市5G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推进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务“云、网、端”,形成智能泛在、集约共享、绿色安全的支撑体系;梯次推进5G基站建设,加快实现5G网络区域全覆盖,丰富5G在工业互联网、医疗、政务、交通、教育等领域场景应用;加快部署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支持工业企业利用工业无线、5G、工业PON等技术对企业内外网进行升级改造。(牵头部门:区经信局、区数据资源管理局,配合部门: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电信等网络运营公司)

布局全域覆盖感知体系。面向市政管理、城市生活、公共安全、环境监测、农业生产、交通出行等领域应用需求,推进各类智能化基础设施和感知网络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通信基础设施等资源,建设“高、中、低”全域覆盖的智慧城市感知体系。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建设与应用,持续深化“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加强城市、农村、路网、高铁沿线等视频监控点位统筹布局,梯次推进重点区域、要害部位、关键场所视频监控工程建设。强化系统联网,健全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全区公共和社会视频监控资源联网共享和应用服务。(牵头部门:区委政法委、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区住建交通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南谯分局,配合部门: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市电信公司、市移动公司、市联通公司等)

建设泛在高速网络体系。加快电子政务外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改造提升,扩大互联网出口带宽,推动IPv4IPv6双栈接入,加强电子政务外网统一运维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安全管理。梳理整合各类政务信息系统,推动全区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向市政务云迁移,加快现有政务信息系统的整合改造和“僵尸”系统的全面清理,形成政务上云的统一工作格局。(牵头部门:区数据资源管理局,配合部门: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电信等网络运营公司)

2、完善数据资源体系

推进数据资源汇聚整合。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围绕社会主体、公用事业、社会服务、社会活动等方面产生的数据,加快社会数据采集汇聚。加大经济数据归集力度,逐步整合形成各类经济领域主题数据库。持续完善人口、法人、宏观经济、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用信息、电子证照等公共基础数据库。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围绕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市场监管、交通出行、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推进行业主题数据库建设。(牵头部门:区数据资源管理局,配合部门: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推进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建立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按照统一的共享交换标准规范,推进全区各部门、各镇(街道)按需共享业务数据,建立完善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考核评价制度,落实考核工作,以真实的应用场景和业务需求驱动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加快推进社会需求迫切的公共数据资源统一集中开放,建立健全数据开放的审核制度,明确政府数据开放的目标、原则、范围、渠道、方式和保障措施。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主动开放数据,建立起政府和社会互动互利的大数据采集、整合、开放和利用机制。(牵头部门:区数据资源管理局,配合部门: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推进数据资源增值利用。加强数据资源增值利用制度建设,明确使用范围、程序、机制、保障措施,以及数据所有者与增值利用者的权利义务。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热点痛点问题为导向,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教育技能培训、应用交流宣传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利用开放的公共数据资源,促进大数据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逐步推动跨领域、跨区域技术和商业模式融合创新应用。引导鼓励企业和各类社会主体,在充分保障安全和隐私的前提下,全面参与公共数据资源深度开发和增值利用,为政府治理、民生服务、城市安全、经济发展等提供基于数据挖掘的创新思路、实用产品和解决方案,激发数据创新应用活力。(牵头部门:区数据资源管理局,配合部门: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3、建立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强化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明确主体安全责任,加大网络基础设施投入,保障数据资源存储和信息网络传输安全,采用防护技术与科学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政务外网安全防护体系。增加IPS、日志审计、万兆防火墙等关键核心设备,不断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安全防护培训,增强安全防护意识。(牵头部门:区数据资源管理局,配合部门: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强化网络安全保障。推进网络安全信息统筹机制和平台建设,促进网络安全教育、技术、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的良性生态。坚持安全可控和开放创新并重,立足于开放环境维护网络安全。落实等级保护、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应急管理等基础制度,健全网络安全体系,强化依法监管。(牵头部门:区数据资源管理局,配合部门: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强化数据安全防护。明确数据安全保护范围、主体、责任和措施,围绕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环节,建立健全安全评估、利益分配、审查、违规惩戒机制,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安全。推动完善适用于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类分级安全防护制度,加强对政务数据、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数据的保护。(牵头部门:区委网信办、区数据资源管理局,配合部门: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二)催生科技创新新动能

将构建高水平创新体系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打通制约科技创新的痛点、堵点,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赋能南谯科技创新发展。

1、构建高水平创新体系

围绕提质增量抓创新。整合优化各类园区,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聚焦重点领域,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进一步提升科技型企业数量,推进规上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机构建设力度。(牵头部门:区科技局,配合部门: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南谯区经济开发区,区直相关单位)

围绕资源集聚抓创新。借力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契机,积极引进高校院所来南谯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等平台,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牵头部门:区科技局,配合部门: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南谯区经济开发区,区直相关单位)

围绕生态优化抓创新。加强政策统筹协调力度,提升整体效能,形成目标一致、协作配合的政策合力。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需要,聚焦源头创新、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等关键环节,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快构建更强大的创新主体,营造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生态。(牵头部门:区科技局,配合部门: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南谯区经济开发区)

2、建设高水平的科创先行区

坚持“高教+科创+产业”发展主线,着力将滁州高教科创城建设成为跨区域协同创新试验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先行区、应用型人才培养集聚区。(牵头部门: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配合部门:南谯区经济开发区、区科技局)

通过招引高教聚人气,活跃科创转动能,聚焦产业提质量,构建“1+4+N”的产业集群。推动与大院大所的合作的1条高教产业主线;协同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加强推进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大健康等4大数字经济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培育N个有竞争力的未来产业。(牵头部门: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配合部门:南谯区经济开发区,区科技局等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三)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

积极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南谯特色的数字产业集群。

1、壮大信息技术产业规模

加快发展大数据相关产业。充分利用机械制造、家电配套、建材等特色传统优势产业和资源禀赋,依托区位、交通、成本以及体制机制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云计算、大数据等龙头企业落户南谯。加快本地大数据产业培育,以特色领域大数据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强化数据加工服务,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支撑、协同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与市级大数据产业联动,开展大数据企业试点,使大数据产业成为全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以点带面放大辐射示范效应,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实现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牵头单位:区发改委、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区经信局按职能分工负责,配合单位: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南谯经济开发区,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等)

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以滁州高教科创城和南谯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加强与合肥、南京江北新区等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协同联动,围绕智能家居、无人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重点领域,集聚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无人系统、智能终端等企业,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等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市治理中的融合应用,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重点支持智能语音和新型人机交互、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智能决策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形成融入双圈的人工智能产业错位发展腹地。(牵头单位:区发改委、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南谯经济开发区,配合单位:区经信局、区科技局等相关单位)

加快5G产业发展。借助紧邻南京江北新区国家级5G测试场区位优势,力争招引一批5G设备制造和服务企业落户南谯,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研究与测试环境,促进5G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制造业企业5G网络改造试点示范建设,推动网络与工业智能设施和装备的协议兼容,促进信息物理系统(CPS)体系优化应用,助力企业提质增效。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信息科技企业,加强各类新型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和生产,鼓励5G+VR/AR/MR等产品和技术在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慧文旅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牵头单位:区投资促进局、区经信局,配合单位: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南谯经济开发区,区住建交通局、区民政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科技局、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等相关单位,相关企业等)

加快发展区块链产业。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园区和相关企业,推进区块链技术研发应用,通过深化应用促进产业发展。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市民等多主体间协同互信的机制,推进区块链共识机制在数据共享、食品药品监管、审计监察、协同治理、电子票据、产权登记、金融创新等领域应用,实现事件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数字化、在线化和智能化管理。大力培育“区域链+”产业、“区域链+”电商、“区域链+”医疗等新模式新业态,积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产业链建设应用。(牵头单位: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南谯经济开发区,区发改委配合单位:区经信局、区科技局、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等区直相关单位)

2、提升工业数字化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以“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为主线,以全域为应用场景,以硬件设备、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应用为发展重点,聚焦电子信息、5G设备及应用、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在本地企业中的应用普及,鼓励引导本地企业有效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业务数字化转型,大幅降低数字化、信息化改造成本与风险,提升生产运营能力。支持各类企业和创业者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资源和技术,积极培育平台经济、共享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制造企业通过内网改造升级实现人、机、物互联,为共享制造提供信息网络支撑,依托产业集群发展完善共享制造发展生态。(牵头部门:区经信局,配合部门: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南谯经济开发区,区发改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南谯分局、区科技局、区统计局、区投资促进局、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区商务局等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业。鼓励工业企业加强研发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工业提质增效和品牌化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家居等产业发展,加快数字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研发,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建设,打造一批样板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依托市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诊断、智能制造评级、专业解决方案对接等服务。(牵头部门:区经信局,配合部门: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南谯经济开发区,区发改委、区科技局、区投资促进局、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区商务局等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加快园区智慧化建设管理。鼓励滁州高教科创城、南谯经济开发区、沙黄工业集中区等重点园区开展智慧园区建设与应用,通过完善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强园区企业数据动态采集和大数据分析,全面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和智能化服务水平。以滁州高教科创城、南谯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家居等产业构建应用和实验场景,鼓励服务型企业向园区集聚,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牵头单位: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南谯经济开发区,配合单位:区经信局、区发改委、区科技局等区直相关单位)

3、加快产业转型融合发展

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探索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与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新模式,推动乡村振兴,探索南谯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和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加强农业物联网、农业生产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促进农业商务大数据建设,打造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心和村级电商服务站,建设一批特色电商村。推进农业与金融、电商、外贸、旅游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农业休闲观光园、生态体验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集物联网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互联网+”农业示范区建设。(牵头部门:区农业农村局,配合部门: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南谯分局、生态环境南谯分局,区科技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等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助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品质化转变,激发服务业新活力。大力发展研发设计、软件信息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与先进制造业相匹配的现代科技服务业,支持移动电子商务、移动多媒体、移动支付、移动出行、远程办公、互联网增值服务等新业态发展。推动物流行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改造,促进智慧物流平台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构建智能物流配送体系,通过智能化技术赋能物流各个环节实现降本增效。促进数字化新场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培育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大力发展在线零售、在线教育、在线办公、数字生活等新型在线经济。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积极推广智慧商超、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鼓励商家引入无人超市、刷脸支付、机器人送餐等新技术,提升服务水平。(牵头部门:区商务局,配合部门:区科技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等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推进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推动文旅资源数字化转型和全域旅游数据资源汇聚应用。搭建智慧旅游平台,构建涵盖地图导航、资讯发布、在线预订、流量监测、营销数据、产业监管等内容的旅游服务体系。开发“南谯•自助掌中游”APP、“旅游管理•南谯”APP,从在线预定、线路规划、智能导览、虚拟体验、景点点评、意见反馈等六大维度打造一站式游客服务平台。推进智慧景区建设,加强OTA厂商合作,全面提升现代文旅产业化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南谯文旅资源和特色产品宣传推广。鼓励5G+VR/AR/MR等新技术应用,展现南谯特色历史文化风貌,全面提升南谯文旅服务体验。加强与合、宁都市圈城市间的联动交流和区域合作,实现文旅线上合作宣传推广和行业监管服务协同。(牵头部门:区文旅局,配合部门: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南谯经济开发区,区发改委、区科技局、区统计局、区投资促进局、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区商务局等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四)构建电子政务新模式

依托南谯区智慧大厅,打造线下高效便民政务服务环境,构建南谯政务服务新模式,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提升全区智能化政务服务水平。

1、推进政务服务应用创新

整合优化政府“两微一站”建设和管理,持续完善信息公开、为民办事、交流互动功能。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政策,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升政务部门业务运行效率。创新政务数据社会化开放机制,依法有序开放网上政务服务资源和数据,提供政务数据社会化增值服务接口,鼓励公众、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发利用。积极融入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探索推进与南京、合肥跨区域“一网通办”信息共享、平台对接、结果互认。加快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服务事项跨地区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逐步形成一体化服务体系。(牵头部门:区政府办、区数据资源管理局,配合部门: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2、提升智慧政务服务水平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按照“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全天候”提升的要求,优化帮办服务,建立健全问题快速响应机制,着力打造“亭满意、谯头堡”服务品牌。加快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化升级改造,推进“综合窗口”改革,实行“一窗受理”。实现自助终端在企业聚集和群众密集重点区域全覆盖,拓展电视端、PC端、手机端等服务。建成7×24小时政务服务大厅,推行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打通业务审批系统和数据壁垒,推动电子证照、办事材料等共享和复用,实现市场主体身份在线“一次验证、全网通用”,为市场主体办事,提高政务服务效能。依托“皖事通”APP推出“安康码”服务,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群众正常出行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加强“安康码”赋能应用,关联电子社保卡、健康校园、发热门诊登记核验、就医购药,为企业群众提供便利服务,让大数据为健康护航。(牵头部门:区政府办、区数据资源管理局,配合部门: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3、建设南谯区智慧大厅

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办事服务大厅。以智能设备结合AI技术,增强智能自助服务终端,增加业务处理端口,提高业务办理效率。适当布设智能机器人等服务设备,以语音交互方式为群众提供办件引导及答疑服务,进一步提高大厅服务水平,给办事群众带来更高效、便捷办事体验。建设由咨询引导、休息等候、窗口服务、自助服务、自助体验、信息发布等六大功能区组成的智慧大厅,开发大厅智能系统,囊括周边智能停车、便民服务、游玩休闲等信息,与核心控制系统进行深度集成,实现大厅内可查看、预约周边各种智能服务,为群众提供智能、个性、精准、便利服务,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牵头部门:区政府办、区数据资源管理局,配合部门: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五)探索社会治理新实践

聚焦智慧综合治理、智慧城管、智慧交通城市、智慧市场监管、智慧应急管理、智慧扶贫、智慧环保、智慧工地等八大领域,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水平,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1、智慧社会综合治理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提高社会化、法治化、网络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推动社会视频资源整合应用,运用“一网统管、一网统防、一网统办”治理手段,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推进区、街、村三级综治中心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实人员力量、完善运行机制、接入视频资源。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创新成果同司法工作深度融合,推广应用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全面应用在线调解平台,探索跨区域政法大数据实战应用工作机制。加快“智慧消防”建设,完善消防物联网建设布局,强化消防应急救援指挥调度和协同作战能力,提升消防预防、预警、实战、减灾综合能力。(牵头单位:区委政法委,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南谯分局,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区司法局、区城管执法局、区法院、区人民检察院、区消防救援大队等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2、智慧城管

加强南谯区城市部件物联感知建设,推进路灯、井盖、排水、监控等市政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和智能化管理,健全南谯区城市物联感知部件的管理信息及更新维护机制。结合GIS地理地图,借助城市三维仿真模型等新型工具,针对城市部件、公共设施、宣传广告、施工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等城市管理问题,实现城管专业业务领域巡查、查处、反馈、监督、评价等业务闭环管理效能,提升城市管理的可视化、精准化、动态化、规范化、智慧化水平。(牵头单位:区城管执法局,配合单位: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南谯分局、市公安局南谯分局、生态环境南谯分局,区委政法委、区住建交通局、区应急管理局等区直相关单位)

3、智慧交通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5G等前沿技术,大力发展智慧交通,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全领域、全过程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加强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全方位交通感知网络。建成GPS、北斗智能化监控信息平台,实现对长途班线车辆和危化品运输车辆的在线监控;建成出租车智能调度和行车安全监控平台,快速推进智慧交通联网中心及治超信息平台建设。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全面升级,实现现有公交线路全部智能调度和智能监控以及驾驶员、调度中心和乘客的多方信息交互,有效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区住建交通局,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南谯分局,区直相关单位)

4、智慧市场监管

逐步建立智慧市场监督管理平台,由企业全景、行业群体监测、重点行为监测等模块组成,通过采集、整合互联网、地理信息等数据和企业经营活动轨迹数据,解决在海量数据中“先监管谁、重点监管谁”问题,构建能够提前感知潜在风险并有效引导监管方向指标体系,为实施精准化、差异化监管提供有力支撑。逐步建立企业登记智能审批系统,在将监管端口前移、实现事前智能监管的同时,推进快速办、标准办、全链办、就近办、异地办,企业登记实现“智能秒批+自助打照”7×24小时、365天不打烊办理,企业开办实现“六合一”“串并联”“一网通办”,“长三角”可跨省领取执照。(牵头单位:区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5、智慧应急管理

围绕自然灾害监测、城市安全监测、行业领域生产安全监测、区域风险监测、应急救援现场实时动态监测等应用需求,健全完善多种感知设备科学布局的物联网感知体系,实现对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地区和高危行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动态监测。建设南谯综合物资储备中心,完善物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体系,提升储备效能。实现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提高应急处置的科学性和救助效率。加强应急储备物资管理,健全各类应急储备物资数据库和监测预警体系,实行动态管理,资源共享。建设南谯区应急指挥信息化平台,构建覆盖全区的调度指挥体系,推进“互联网+应急管理”建设,加快信息化技术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和防汛抗旱领域的应用,提高突发事故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优化现有信息采集与上报机制,展开定期核查,以保证平台的日常管理能力和应急联动能力。(牵头部门:区应急管理局,配合部门: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6、智慧扶贫

推动扶贫开发与民政局、农业农村局、卫健委、公安分局、人社局、自然资源与规划分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把居住地作为扶贫对象识别、管理和帮扶的切入点,把辖区内居住的所有贫困人口纳入扶贫开发对象范围,统筹制订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增收等方面扶贫开发政策,实行扶贫对象数字化管理。持续完善贫困户电子档案,核准核实扶贫对象基础信息,实现定点帮扶。(牵头部门:区扶贫办,配合部门: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7、智慧环保

完善生态环境感知网络,加强南谯区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施工扬尘、固体废弃物、绿化景观等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提升环保监管水平、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强污染源管理,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智能化改造,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率,强化南谯经济开发区环境风险管控,推动园区内污水处理设施和废气处理设施智能化改造,完善对园区内废物、废气和废水等环境要素的动态采集,提高实时信息感应及处理能力。强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深入推进与南京都市圈和长江经济带周边城市的生态环境共保共治、联控联防建设,完善浦口-南谯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感知平台,加强城市圈城市在智慧环保等方面的对接,推动监测数据的共享交换与互联互通。(牵头部门:生态环境南谯分局,配合部门: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南谯分局,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区林业局、区科技局、区城管执法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局等区直相关单位)

8、智慧工地

加强工程管理建设,围绕工程项目过程管理和安全生产,推进工程项目基本信息、建筑工地人员、设备监控数据、施工环境监测数据等信息整合汇聚,形成全区工程项目大数据。加强工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加大建筑工地出入口、施工作业面、原料加工等区域高清视频监控、空气扬尘监测、噪声监测、高空作业设备监测、智能传输控制等设备的布控。推广“VR”电子虚拟技术的应用,实现直观适时监控施工现场扬尘治理,现场安全、车辆冲洗各类情况,有效提升建筑工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监管水平。(牵头部门:区住建交通局,配合部门:生态环境南谯分局,区人社局、区城管执法局等区直相关单位)

(六)营造智慧城市新生活

聚焦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智慧养老、智慧文旅、智慧商圈、智慧出行、智慧停车等八大领域,打造惠民、便民、利民公共服务。

1、智慧医疗

探索智慧医院建设,构建集智慧就医、智慧诊断、智慧治疗、智慧病房、智慧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医院体系。推动“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患者数据互联互通,推动基层首诊,畅通双向转诊。完善“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以计算机技术、遥感、遥测、遥控技术为依托,深入推进远程诊疗。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智医助理”全覆盖,实现医疗健康服务过程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以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基础,依托其就医流程、分级诊疗、药品供应、疫情监测、慢病管理、养生保健等领域的数据留存和分析应用,全面提升南谯区医疗卫生监测评估和决策管理水平,提高重大疾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牵头部门:区卫健委、区医保局,配合部门:区市场监管局、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等区直相关单位,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2、智慧教育

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建设基础教育“三通两平台”,加快在线课堂建设步伐,实现全区中小学教学点全覆盖。提升全区学校网络出口带宽,推进“无线校园”建设,有计划、分批次加快推进以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建设为主的智慧学校建设,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覆盖全区中小学的智慧学校生态体系。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远程协作、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加强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效果分析,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推动教育信息化由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大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生信息素养。(牵头部门:区教体局,配合部门:区直有关单位,各学校)

3、智慧社区

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服务便捷化、智慧化。着力推进社区基础设施标准化、政务服务协同化、社区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网络化、居民生活现代化、社区服务集成化,初步形成区、镇(社管中心)、社区三级互联互通的社区智慧治理和服务体系。推动智慧社区试点建设物联网工程,以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居民服务为重点,掌握控制社区实时动态,精准感知社区。建设智慧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整合政务服务、物业管理、社会服务、生活服务等资源,为居民提供便捷、智能、全面的一站式公共服务。(牵头部门:区委政法委,区民政局,配合部门:市公安局南谯分局,区委政法委等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4、智慧养老

以智慧社区试点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探索推进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打造智慧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形成20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融合民政、卫计、残联等多方资源,运用“互联网+”打造智慧社区养老助残服务体系,打通服务老年人“最后一公里”。依托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一批自助健康检查终端,逐步全面普及基本健康自助体检服务。支持各类主体新建智慧养老机构,引导已投入运营的养老机构创建智慧养老机构。与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企业合作研究开发便捷的一体化软硬件智慧养老产品,为老年人提供远程健康监护、定位援助、一键呼叫、社交互动等服务,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和多样化养老需求。(牵头部门:区民政局,配合部门:区委政法委、区卫健委、区人社局、区医保局、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区科技局等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5、智慧文旅

深化文化云平台建设,鼓励全区各类图书馆、文体中心、景区景点等公共文化资源全面接入平台,扩展线上文化知识宣传、文化教育培训等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优质线上服务体验;深入推进“互联网+旅游”,结合南谯特色历史文化,推进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乡村建设,推进南谯区智慧文旅综合管理和综合服务及大数据应用分平台建设,依托“皖游通”公共服务平台,汇集南谯区“吃住行游购娱”要素,提供一站式的文化和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着力打造智慧旅游新体验。以资源融合应用为重点,支持市场主体开发集合旅游信息发布、门票购买、车位预定、食宿预定、旅游产品订购等功能的旅游管理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旅游休闲服务。推进绿色交通、智能停车、智慧路灯等应用集成建设。(牵头部门:区文化和旅游局,配合单位: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商务局等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6、智慧商圈

以南谯商业生态圈为载体,围绕传统商业能力提升和模式创新,以商品营销和品牌服务为核心,开展智慧商圈建设。推进无人超市建设,为居民提供人脸信息绑定支付渠道,实现货物自动识别、货款自动结算。通过“电商平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电商发展模式,引导菊泰滁菊、施集茶业、麻栎、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经营户开展“网上直销”、“时令预订”、“直播带货”等业务,鼓励发展农产品“网订店取”业务。实现农贸市场智慧化改造,为居民提供无现金支付渠道,农产品溯源查询,摊主诚信积分展示,有效规范农贸市场产品的价格与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放心实惠的农产品。(牵头单位:区商务局,配合单位: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等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7、智慧出行

深度挖掘分析交通大数据,动态分析处理,为出行者提供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通过相关数据标准和规范采集汇聚包括交管数据信息、其它政府部门相关信息、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相关信息等,建设交通管理的大数据池,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提升对交通数据的计算和处理能力。推进政企交通数据共享,对接公共交通、出租车、公共停车场等实时数据,实现公共交通的选择、换乘、多种交通工具最优衔接等,提供周到贴心全方位的导航服务。(牵头单位:市公安局南谯分局、区住建交通局,配合单位:区直相关单位等)

8、智慧停车

建设智慧停车场,通过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的模式打造南谯全新智慧停车模式。在规划阶段,通过对全区交通拥堵、人群密集区等区域进行车辆停放周期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确定停车场选址。在建设阶段,停车场通过安装地磁感应(停车诱导),连接进入停车场的智能手机,建立一体化停车场后台管理系统,实现停车场停车自动导航、在线支付停车费智能服务,全面铺设全自动化泊车管理系统,合理疏导车流。在运营阶段,通过选择第三方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制定相应运营模式,按照运营模式,第三方企业负责全区整体停车场的运营。(牵头单位:区住建交通局,配合单位:区城管执法局、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等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各物业公司)

(七)共建区域协同新格局

统筹发展新型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要素资源更大范围配置,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1、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分阶段完成数字政务、数字治理和数字社会建设任务,有效提高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和惠民生活等方面的数字化水平。完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专业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在智慧城市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牵头单位:区数据资源管理局,配合单位: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推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整合南谯区域内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生态环境、城市人口、社会组织等信息,利用物联网感知数据,形成二三维一体化的城市基础底图,构建三维城市数字化模型。依托市大数据中心汇集数据,支撑“数字城市”功能不断升级,带动实现城市三元空间映射交互,推动构建数据驱动、软件定义、平台支撑、虚实交互的数字孪生城市体系。(牵头单位:区委政法委、区数据资源管理局,配合单位: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2、数字乡村

加快数字城乡融合发展。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拉动数字乡村协同发展,实现人才流、资金流、物资流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流动,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的美好家园。强化一体设计、同步实施、协同并进、融合创新,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牵头部门:区农业农村局,配合部门: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加快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数字乡村“四大数据”工程。积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进行乡村数字化转型,加快乡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在种植、水产、养殖等多个产业全面提升乡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推进数据融合、挖掘与应用,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乡村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业务协作协同。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应用,催生数字乡村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牵头部门:区农业农村局,配合部门: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3、融入长三角

推进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效把握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聚焦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积极参与打造“数字长三角”。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城市间的合作联动,细化落实一体化建设工作机制,搭建对接上海、南京等核心城市的常态化工作平台,推进跨区域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突出创新合作和错位发展,完善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与长三角城市协同推进公共服务开放共享、市场要素有序流动、生态环境共建共保、文化旅游互利开发,加快设施联通、数据融通和机制互通,推进长三角腹地科创试验基地、产业孵化基地、技术应用示范建设。与长三角城市探索共建园区等合作模式,共同拓展发展空间。有效把握产业互联网渗透和消费互联网升级趋势,以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智慧应用、工业互联网、共享经济、智慧物流、跨境电商等为重点,力求全面融入、快速融入、高质量融入长三角核心区,缩小发展差距,转变发展模式。整合南谯本地优势资源,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创造发展机遇。(牵头部门:区发改委,配合部门: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积极融入双圈城市群。把握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联动发展战略机遇,通过与南京市、合肥市深入开展设施互联、服务共享、创新协作、产业协同、生态共保全面合作,加强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共建共享,加快推进南谯融入双圈步伐。探索构建与智慧南京、智慧合肥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和工作平台,通过重点项目牵引,促进新型智慧城市服务事项、平台系统、标准规范、政策制度、运营管理对接的常态化、具体化,实现三地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丰富、便捷、有效的互动、互惠和互利。(牵头部门:区政府办、区发改委,配合部门: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推进与智慧南京协同发展。以加快与智慧江北新区深度协作为切入点,全面融入“大江北”同城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南谯-浦口跨界一体化示范区数字化建设。为推动共建区生态环境协同监管,在南谯-浦口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立生态环境感知网络,通过部署智能传感网络,精准的掌握示范区内空气质量数据、滁河流域的水质数据,构建生态感知平台,实现示范区内资源共享、智能感知、互联互通。(牵头部门:区发改委,配合部门: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推进与智慧合肥协同发展。以落实安徽省实施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为指引,全面对接智慧合肥建设与服务,拓展与合肥都市圈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打造智慧双城联动发展的安徽典范。建立新型智慧城市对接合作的常态化工作机制,以基础设施、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社保)等为重点,积极推动联动发展、协同发展,促进两地基础设施连通、标准规范互认、基础数据共享、科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链上下游协作等具体工作,共同策划、建设和管理一批重要项目。在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带动下,全面融入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江淮区域节点城市、科创实验和产业孵化基地、产业创新示范城市建设步伐。(牵头部门:区发改委,配合部门: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五、实施路径

(一)建议项目

根据发展目标、总体架构、主要任务,从基础支撑、创新突破、重点建设、应用配套四个领域,规划提出421项重点工程,分类型、分阶段有序推动规划内容落地实施。


3 项目建议表

项目类型

项目名称

项目简介

牵头单位

项目预算

投资运营模式

推进时间

基础建设支撑类

城市感知系统工程

按照市级统筹规划,布局南谯智慧城市感知网络,统筹部署城市智能感知终端,推动一体化视频监控体系建设。

区住建交通局、公安局南谯分局

5000万元

政府自投自营

2021-2025

数据资源整合工程

完善区级数据共享交换服务平台,推进区级政务数据资源池建设,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增值利用。

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1000万元

政府自投自营

2021-2023

信息安全防护工程

全面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加强数据共享交换、应用终端安全防护,建设舆情监测管理系统。

区委网信办、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2000万元

政府自投自营

2021-2025

重点建设提升类

智慧政务提升工程

优化升级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推进智慧化协同办公平台实施应用,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

区政府办、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2000万元

政府自投自营

2021-2022

智慧农业提升工程

建设数字乡村四大数据工程,推动农业生产技术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重要产品追溯平台,建设综合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数字乡村示范点和特色农产品示范园。

区农业农村局

1亿元

政府自投自营

2021-2025

智慧水利提升工程

开展水保监测设施与在线监测系统、灌区计量设施、河湖管理信息平台和农村供水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区水利局

2000

政府自投自营

2021-2023

智慧环保提升工程

推广应用市级智慧环保系统平台,完善浦口-南谯生态感知平台。

生态环境南谯分局、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1000

政府自投自营

2021-2025

智慧园区提升工程

滁州高教科创城、南谯经开区开展智慧园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园区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南谯经济开发区

2000万元

政府自投自营

2021-2024

智能制造提升工程

推广应用市级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平台,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家居等产业,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数字工厂和数字车间样板,构建区域智能制造生态圈。

区经信局、区科技局

1亿元

企业投资和运营

2021-2023

智慧医疗提升工程

建设区级全民健康综合信息平台、完善互联网+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南谯区全民医防融合和慢病防控平台,鼓励辖区医院探索智慧医院建设。

区卫健委

2000

政府自投自营

2021-2023

创新发展突破类

南谯城市大脑工程

在滁州市级城市大脑和大数据中心支撑下,建设南谯区级城市大脑平台,包含分析决策支撑平台、综合态势感知平台、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产业经济监测分析平台。

区委政法委、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3000万元

政府自投自营

2021-2024

社会治理现代化系统工程(智慧指挥中心工程)

建设智慧综合指挥中心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系统,整合全区城管、综治、应急、环保等20个多部门数据资源。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包含指挥救援、决策支持两大业务领域,包含应急指挥一张图、专项行动、随行指挥、可视化决策支持等功能模块

区委政法委、区应急管理局

5000万元

政府自投自营

2021-2023

数字产业培育工程

建设南谯区数字经济产业园,成立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联盟、平台公司和专项基金,实施数字经济产业试点示范项目。

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区发改委

2亿元

政府自投自营

2021-2025

应用配套实施类

智慧大厅工程

实现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化改造,配备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机等自助终端设备,建设智慧大厅综合服务平台

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2000万元

政府自投自营

 

2021-2023

智慧文旅工程

推进南谯区智慧文旅分平台建设,构建区域特色文旅信息服务体系,开展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乡村、智慧文化场馆建设,推动区域文旅合作。

区文旅局

3000万元

政府自投自营

企业投资和经营

2021-2025

智慧校园工程

建设一批全省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校园试点,初步建立具有南谯特色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区教体局

2000万元

企业投资和运营

2021-2025

综合治理工程

建设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和社会治理信息化系统,成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贯通的社会治理组织机构,全面完成“雪亮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实现社会视频资源整合联网。

区委政法委、南谯公安分局

1000万元

政府自投自营

2021-2022

智慧社区工程

实施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工程,建设南谯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依托市政务云平台,建设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区委政法委、区民政局

1000万元

政府自投自营

2021-2023

智慧养老工程

依托全市智慧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推广应用,构建南谯智慧养老示范服务模式,推进南谯智慧养老服务与智慧社区的融合

区民政局

1000万元

政府自投自营

企业投资和经营

2021-2023

智慧工地工程

建设南谯工程项目管理平台,对接企业智慧工地系统,提升建筑工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监管水平;鼓励企业加强工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现场各类工况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与应用

区住建交通局

2000万元

政府自投自营

企业投资和经营

2021-2023

数字档案馆工程

开展南谯区数字档案馆建设,包含数字资源库体系建设、应用软件体系建设、基础网络体系建设。

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区档案馆)

800万元

政府自投自营

2021-2024

 


(二)推进原则

资源整合、充分利旧。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目标,突破部门界限和体制障碍,梳理、整合相关部门已建系统或已有数据,充分利用现有社会化平台和企业信息化基础。推进集约化、高效化建设,深化业务协同和数据融合应用,提高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

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结合《南谯区“十四五”加快“数字南谯”建设规划(2021-2025年)》,分阶段进行“数字南谯”建设。第一阶段先行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共性支撑平台,夯实全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第二阶段开展数字政务、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示范应用建设,示范带动效应突出、重点应用效能明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产业聚集初步形成,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实现;第三阶段重点聚焦民生服务、数字经济和产业发展等领域,全面实现城市智能化发展。

先进适用、注重实效。各工程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满足业务需求,使整个系统保持技术的先进性,并具有良好发展潜力,以适应未来业务的发展需要,确保工程建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技术处于主流水平。注重工程建设与需求匹配度,切实解决当前建设面临问题,提升建设成效。

拓展灵活、注重安全。各工程建设遵循统一的数据接口和网络部署方案,充分利用已有软硬件资源,根据业务发展和需求,不断优化升级,拓展系统功能。在系统设计和建设的同时,同步规划建设安全体系,以保障设施、网络、数据安全。

政府引导、多元协作。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场培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保证必要、合理、可持续的财政投入,有序推进社会力量参与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与服务供给。发挥市场化机制主导作用,拓展融资渠道,优化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建设运营效果。

(三)推进路径

1、基础资源整合。

以整合网络、机房、系统等现有资源为重点,强化基础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开展夯实基础类工程项目建设同时,对全区电子政务网络、物联网、服务器、网络及安全管理设备设施等进行集约建设、统一管理配置,统一运行维护。

整合网络。全区统筹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统一电子政务外网为基础骨干网络平台,园区外来使用政务外网的单位和新成立的单位已建业务专网逐步向电子政务网络整合,原则上不再建设各区级部门业务专网。全区物联网建设依托市雪亮工程和城市物联网连接平台统筹推进建设,视频监控和传感器等设施的共建共享,各部门不再同一区域重复部署物联网络及感知识别设施。

整合系统。依托市统一政务云平台,面向全区业务应用实现“一云承载”的服务体系,促进各类系统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按照政务信息系统整合相关要求,区级各部门新建非涉密信息系统依托政务云平台建设,已建非涉密信息系统结合系统迁移的难易程度逐步向云平台迁移。

整合数据。依托市大数据中心平台,推进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互联互通。依据需要建设本级特色主题信息库。依据安徽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精神,完善信息资源目录,推进全区各部门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

安全体系共防共护。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开展相应等级的安全审查、风险评估和管理,加强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整改和监督检查。加强党政机关网站、移动应用安全管理,提高网站防篡改、防病毒、防攻击、防瘫痪、防泄密能力。定期开展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检查工作。加强对系统软件、管理软件、应用软件的安全配置管理,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消除安全隐患。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演练。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骨干队伍和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提高风险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强化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安全落实。

2、纵向业务统筹

全面落实和有效衔接市级信息系统建设要求,与市级基础设施、应用平台、纵向系统、数据资源、标准规范等做好有效对接。对全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对全区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共性平台等实行“统一规划、集中需求、统建共用、统一运维”。

 

 

6 “数字南谯纵向业务统筹

系统平台整合。按照全市统一规划原则,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须依托市区政务云节点部署业务系统、应用管理等,不再新建电子政务云节点。

数据归集。对于国家部委或省级部门统建垂管的现有业务系统产生的数据,区直部门须通过电子政务外网或业务专网向上进行汇聚,在市级部门归集。对区直部门自建自管系统产生的业务数据,须按照标准规范进行数据整理后,形成可在市县层面共享交换的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通过市-区共享交换通道实现向市级归集和定期同步更新。

3、横向业务统筹

立足“双圈联动”需求,积极参与“数字长三角”信息化建设,推进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基础数据共享、重大项目共建。加强统一标准规范,强化基础设施、共性应用的统建共享,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信息共享,开展多领域大数据协同应用,避免传统的“割裂式”单部门信息化建设。

 

 

7 “数字南谯横向业务统筹

应用系统协同联动建设。加强跨部门应用系统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整体部署、业务协同,实现区级各部门业务协同联动。

(四)协同管理

1、组织管理机制

成立“数字南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形成定期会议制度和项目决策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全区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审定“数字南谯”发展战略、建设规划、重点任务和重要政策,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等,保障“数字南谯”建设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2、项目管理机制

规范信息化项目管理。全区信息化项目统一纳入“数字南谯”建设范畴,避免“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强化立项、建设、验收、绩效评估管理的规范化、便捷化、智能化程度,建立主管部门初审、相关部门联合会审、专家集中评审、区政府最终审批的联评联动机制。智慧城市和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申请前预编形成项目信息资源目录,作为项目审批要件。项目建成后应将项目信息资源目录纳入平台目录管理作为项目验收依据。

强化项目全周期监督。依据《南谯区信息化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加强信息化项目名称、建设单位、投资额度、运维费用、经费渠道以及项目评估论证、立项审批、招标采购、项目建设、过程监理、工程验收、资金管理、审计监督等环节的全口径备案。建立“数字南谯”建设项目闭环管理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咨询、设计、监理、验收测试和成效评价等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强化对项目建设进度的跟踪把控和建设质量的监督检查,动态跟踪建设任务落实情况。

3、资金管理机制

跨部门项目的资金使用机制。坚持“费随事转”,对同一工作事项,原则上应按照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由一个部门负责,资金相应列入其部门预算;确需分解为由多个部门负责的,应按照项目和资金性质明确牵头部门,制定统一的资金管理办法,并按照部门预算管理规定分别列入各自部门预算,减少部门间横向分配资金。涉及向下分配资金的,通过上下级财政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设立数字南谯建设专项财政资金。整合现有分散的信息化建设资金,设立“数字南谯”建设专项财政资金。统筹安排“数字南谯”建设项目,优先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共性支撑平台、政务能力提升、产业培育等项目。通过分配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股权投资、引导补助、专项补助等方式进行支持。

4、创新建设机制

建立市场化建设运营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通过政府自投自营、政府自投企业经营、企业投资企业经营政府授权和企业投资企业经营等多种形式,保障参与“数字南谯”建设各相关方利益权益。建立政府建设运营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数字南谯”建设,形成多元化推进合力。

建立数字南谯运营长效发展机制。厘清“数字南谯”建设运营边界,委托第三方机构分别与政府部门、社会资本方就各建设项目的权责利边界、收益风险分担机制、监管架构、采购方式等进行磋商,务实推进“数字南谯”建设。委托第三方对各建设项目开展监督,确保项目建设运营质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机制

在“数字南谯”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各级各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各部门要将推动数字发展列入本部门重点工作,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合理调配各类资源,按照任务分工要求,在规划制定、系统设计、项目实施等过程中加强沟通。结合各自实际,深入研究本区域和本领域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把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完善资金投入保障

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企业投资为主导,以政府投资为辅助,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数字南谯”建设,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破解建设资金难问题。激励并约束社会投资人从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统筹考虑项目的建设及运营维护,通过改善管理、提升效率等增加收益,提升政府和社会公众服务满意度,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财政资金长效投入机制,发挥政府资金的标杆作用、引导作用和托底保障作用,设立“数字南谯”建设发展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多元融资手段和渠道,培育和孵化本地智慧城市相关企业。

(三)强化专业人才引培

加强数字南谯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党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联合社会办学力量建立信息化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依托滁州学院等本地高校,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与联合科技攻关,大力培养待得住、干得好的信息类专业人才。加强与合肥、南京等教育培训和就业资源对接,重点培育电子商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

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养。通过举办研修班、考察等活动,深化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对“数字南谯”的理解和认知,全方位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和业务支撑能力,培养既懂大数据技术又熟悉相关领域业务的核心工作团队。通过举办证书班、岗位培训、短期培训等形式,加快培养符合“数字南谯”发展需要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

引进和培育相关高端人才。加强人才招引力度,将“数字南谯”建设人才引进与培育纳入南谯区人才政策统筹。建立针对“数字南谯”建设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流动机制,开通重点人才绿色通道,出台“数字南谯”人才发展计划,明确住房补助、奖励津贴等人才激励保障措施。通过任务外包、产业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增强外地人才的支撑作用。设立“数字南谯”培训专项资金。强化与专业研究机构、高端智库的战略合作,强化外部智力支撑。

(四)加强宣传合作交流

加强数字南谯知识传播和建设成果宣传。通过举办或参加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各类专业论坛、专业会展、推介会等活动,同时利用新媒体、信息服务平台等平台资源,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数字南谯”最新建设成果、成功应用案例等,提升南谯区整体形象。

加强国内外经验交流。筹划与国内相关研究机构、重点企业合作举办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发展交流研讨会,汇聚权威专家、先进案例,展示“数字南谯”建设成果,增强和国内城区交流互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双圈联动等发展战略机遇,借助合肥、南京智慧城市建设的优势,积极与国内外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先行地区、优势院校、知名企业和智库机构等开展技术、资金、人才、产业等全方位的交流合作。

(五)加强规划跟踪评估

充分发挥《南谯区“十四五”加快“数字南谯”建设规划(2021-2025年)》蓝图作用,按照年度、部门分解“数字南谯”建设任务和建设目标,细化落实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加强对规划落实情况的动态跟踪和建设质量的监督检查,完善从规划制定、规划执行、绩效评估的全周期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将“数字南谯”建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并作为评价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和领导干部考评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绩效考评和结果通报。建立和完善“数字南谯”发展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加强对项目成效的统计监测和量化评估,保证重点工程建设达到预期目标。建立约谈机制、预算动态调整联动机制,对不符合共建共享等基本统筹要求的已建在建项目,视情况不再安排后续建设、运维经费等。


附件1: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参考标准

滁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参考标准
2019

应用

标准号

标准名称

适用范围

智慧城市国家标准

顶层
设计

GB/T36333-2018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指南

规定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总体原则、基本过程及需求分析、总体设计、架构设计、实施路径规划的具体要求。适用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也可作为信息化领域的顶层设计指南。

GB/T37043-2018

智慧城市术语

界定了智慧城市领域中常用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运维。

智慧
城市
技术

GB/T36332-2018

智慧城市领域知识模型核心概念模型

适用于智慧城市领域知识模型的构造,也适用于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之间的交换与共享。

GB/T34678-2017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

适用于智慧城市ICT整体规划及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与运维。

GB/T36621-2018

智慧城市信息技术运营指南

适用于智慧城市信息技术运营体系的建立和管理、运营监督和评价。

GB/T36334-2018

智慧城市软件服务预算管理规范

适用于指导智慧城市软件服务预算的编制和应用管理。

GB/T36445-2018

智慧城市SOA标准应用指南

适用于指导智慧城市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与运维。

数据
融合

GB/T36625.1-2018

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1部分:概念模型

适用于智慧城市的数据融合实践。

GB/T36625.2-2018

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第2部分:数据编码规范

适用于智慧城市的数据融合实践。

支撑
平台

GB/T36622.1-2018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与服务支撑平台第1部分:总体要求

适用于城市级公共支撑与服务平台的规划、设计、开发、运行和维护。

GB/T36622.2-2018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与服务支撑平台第2部分:目录管理与服务

适用于城市级公共支撑与服务平台的规划、设计、开发、运行和维护。

GB/T36622.3-2018

智慧城市公共信息与服务支撑平台第3部分:测试要求

对智慧城市公共信息与服务支撑平台功能及性能测试要点做出要求的依据,适用于智慧城市公共信息与服务支撑平台的测试。202111日正式实施。

智慧
城市
评价

GB/T33356-2016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用于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新型智慧城市评价。

GB/T34680.1-2017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及分项评价指标制定的要求

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评价指标和分项评价指标的制定,也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和分领域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与评价工作。

GB/T34680.3-2017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3部分:信息资源

适用于智慧城市信息资源的评价。

GB/T34680.4-2018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4部分:建设管理

适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管理的评价。

领域建设国家/行业/地方标准

信息
安全
技术

GB/T37025-2018

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

适用于相关方对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等。

GB/T35279-2017

云计算安全参考架构

适用于指导所有云计算参与者在进行云计算系统规划时对安全的评估与设计。

GA/Z1360-2018

信息安全标准体系表

适用于公共安全行业的信息安全领域的标准制定和修订。

GA/T1390.2-2017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云计算安全扩展要求

适用于指导分等级的非涉密云计算平台及云租户业务应用系统的安全建设和监督管理。

GA/T1345-2017

云计算网络入侵防御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适用于云计算环境下的网络入侵防御系统产品的设计、开发及测试。

GB/T35282-2017

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技术规范

适用于非涉密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的安全设计、工程实施和运行管理,也可作为非涉密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进行安全测评的依据。

GB/Z24294.1-2018

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实施指南第1部分:总则

适用于基于互联网开展不涉密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为挂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信息安全产品提供者进行信息安全建设提供管理和技术参考。

GB/Z24294.2-2017

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实施指南第2部分:接入控制与安全交换

适用于基于互联网开展不涉密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为挂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信息安全产品提供者进行信息安全建设提供管理和技术参考。

GB/Z24294.3-2017

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实施指南第3部分:身份认证与授权管理

适用于基于互联网开展不涉密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为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信息安全产品提供者进行信息安全建设提供管理和技术参考。

GB/Z24294.4-2017

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实施指南第4部分:终端安全防护

适用于基于互联网开展不涉密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建设,为挂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信息安全产品提供者进行信息安全建设提供管理和技术参考。

GB/T34080.2-2017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安全规范:信息资源安全

适用于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技术部署、安全运维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

信息
技术

GB/T35589-2017

大数据技术参考模型

适用于对大数据复杂操作的理解,为大数据系列标准的制定提供基础。

GB/T36345-2018

通用数据导入接口

适用于大数据系统的数据导入接口标准制定和测试。

GB/T34960.5-2018

数据治理第5部分:数据治理规范

适用于数据治理体系的建立;数据治理实施落地的指导;数据治理相关软件的研发、选择与评价;数据治理能力和绩效的评价。

GB/T36343-2018

数据交易服务平台交易数据描述

适用于数据交易服务平台。

GB/T36344-2018

数据质量评价指标

适用于数据生存周期各个阶段的数据质量评价。

GB/T36073-2018

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

适用于组织或机构对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进行评估。

GB/T36327-2018

云计算平台即服务(PaaS)应用程序管理要求

适用于与平台即服务应用程序管理相关的PaaS提供者的服务提供。

物联网

GB/T36620-2018

面向智慧城市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指南

适用于智慧城市中物联网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实现。

GB/T30269.702-2016

传感器网络:传感器接口数据接口

适用于传感器和传感结点产品测试、系统集成与应用。

GB/T36962-2018

传感数据分类与代码

适用于传感数据的发布、存储、交换与共享等过程。

GB/T35318-2017

公安物联网感知终端安全防护技术要求

适用于公安物联网感知终端产品的软、硬件设计和研发等。

GB/T37714-2019

公安物联网感知设备数据传输安全性评测技术要求

适用于公安物联网感知设备数据传输安全性评测。

GB/T33776.602-2017

林业物联网:传感器数据接口规范

规定了林业物联网传感器和传感器结点的编码格式以及两者之间接口的交互协议。

地理
信息

GB/T35775-2017

智慧城市时空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

适用于智慧城市时空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效果的评价。

GB/T35776-2017

智慧城市时空基础设施基本规定

适用于智慧城市时空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服务。

GB/T35632-2017

测绘地理信息数据数字版权标识

适用于测绘地理信息中的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的数字版权标识,其他类型数据的数字版权标识可参照使用。

GB/Z34429-2017

地理信息影像和格网数据

适用于影像和格网数据应用及标准化工作。

GB/T37149-2018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地理信息采集规范

/

GB/T35644-2017

地下管线数据获取规程

适用于各种金属、非金属管道及线缆等地下管线数据获取,包括管线竣工测量。地面及架空管线的数据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GB/T35636-2017

城市地下空间测绘规范

适用于城市地下空间测绘的技术设计、作业实施及质量管理。

CH/T1038-2018

时空政务地理信息应用服务接口技术规范

规定了时空政务地理信息服务接口的模型、定义和方法描述。适用于时空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建设。

CH/T9027-2018

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服务接口

/

数据
资源

GB/T36104-2018

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基础数据元

适用于各级登记管理部门信息采集,组织机构代码管理部门建立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信息回传、信息处理、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和应用。

GB/T36106-2018

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管理规范

适用于国家、省级和军队等组织机构代码管理机构、登记管理部门、统一代码应用部门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库建设部门、相关人员。

GB/T33453-2016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规范

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数据内容、系统设计、建库、系统集成、测试、验收、安全保障与运行维护的总体要求。

GB/T36903-2018

电子证照元数据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电子证照的生成、交换与利用。

GB/T36107-2018

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交换接口

适用于国家、省(区、市)和军队登记管理部门与组织机构代码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交换。

GB/T32633-2016

分布式关系数据库服务接口规范

分布式关系数据库服务接口规范。

DB34/T2733.1-2016

公共信用信息第1部分:数据元目录

适用于安徽省涉及公共信用信息的系统建设、数据采集、处理、交换、共享和应用。

DB34/T2733.2-2016

公共信用信息第2部分:数据交换规范

适用于安徽省各市、各部门涉及法人和其他组织、个人信用的业务系统与安徽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

视频
资源

GA/T1400.3-2017

公安视频图像信息应用系统:数据库技术要求

规定了公安视频图像信息数据库的组成、存储对象、功能、性能、安全性等技术要求。

GA/T1399.2-2017

公安视频图像分析系统:视频图像内容分析及描述技术要求

规定了公安视频图像分析系统中视频图像内容分析及描述的应用流程与功能组成、功能、性能、视频图像内容分析数据描述等技术要求。

GA/T1400.2-2017

公安视频图像信息应用系统第2部分:应用平台技术要求

/

DB34/T2828-2017

3G4G图传综合管理平台技术要求

适用于安徽省视频图像内容综合管理平台建设。

电子
政务

GB/T32617-2016

政务服务中心信息公开:数据规范

规定了政务服务中心信息公开业务数据项的名称、建议字段名、数据类型及格式、同义名称、备注。

GB/T34080.1-2017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安全规范:总体要求

适用于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

GB/T33780.1-2017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技术规范:系统架构

适用于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设计、建设、运行、服务和管理。

GB/T33780.2-2017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技术规范:功能和性能

适用于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

GB/T34079.3-2017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规范:数据管理

适用于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数据管理技术要求。

GB/T33780.6-2017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技术规范:服务测试

适用于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

GB/T34078.1-2017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总体规范:术语和定义

适用于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

GB/T33780.3-2017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技术规范:系统和数据接口

适用于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

GB/T30850.4-2017

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第4部分:信息共享

适用于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系统的规划、建设、运维。

DB31/T999.2-2016

网上政务大厅接入技术规范:平台数据交换接口及数据信封

规定了网上政务大厅接入中的基础数据交换接入的专项技术规范。

DB31/T999.4-2016

网上政务大厅接入技术规范:单部门事项信息共享数据交换格式

规定了网上政务大厅接入中单部门事项信息共享的数据交换格式。

DB34/T2439-2015

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统一编码规范

规定了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统一编码内容规范的建设与管理要求,使用时可结合实际需要进行扩展。适用于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统一编码规则。

社会
治理

GB/T33842.5-2018

生物特征数据交换格式的符合性测试方法:人脸图像数据

适用于GB/T26237.5-2014中规定的人脸图像数据交换格式结构的符合性测试。

GB/T31000-2015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

适用于全国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简称"综治")组织的综治业务信息采集、交换、共享、加工、研判以及系统建设和管理。

GA/T1227-2015

治安管理信息数据交换技术规范

规定了治安管理信息数据交换的文件命名和结构,适用于数据交换与共享。

GA/T1281-2015

网上督查信息基本数据项

适用于督察信息的数据处理、交换和共享等信息管理工作。

GA/T1226-2015

治安管理信息数据备案及访问服务接口总体技术规范

适用于以接口方式进行的治安管理信息数据报送、备案和数据访问。

GA/T1183-2014

公共安全数据交换格式标准编写要求

适用于公共安全行业数据交换格式标准的编写。

GA/T12852015

安防指/掌纹识别应用:图像数据交换格式

规定了用于存储和传输指/掌纹图像数据的交换格式。

CJ/T171-2016

城镇环境卫生设施属性数据采集表及数据库结构

适用于环境卫生设施属性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交换。

DB34/T2692-2016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车载终端技术要求与测试规范

适用于安徽省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中安装在车辆上的终端设备。

DB34/T2690-2016

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技术要求与测试规范

规定了安徽省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的一般要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及测试规范。适用于安徽省道路运输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平台。

DB31/T968.1-2016

全过程信用管理要求:数据清单编制指南

规定了公共信用信息数据清单责任单位基本信息表和信息事项表的构成要素,数据提供及持续改进的要求。

城市
服务

GB/T31778-2015

数字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通用技术要求

适用于城市间综合交通、公用事业缴费、风景园林、社区/园区应用、停车场管理等领域应用。

GB/T35174-2017

城市公共汽电车车载终端数据总线接口通信规范

适用于城市公共汽电车车载终端与扩展设备间通过485异步串行通信接口或控制器局域网络(CAN)进行通信。

GB/T34428.1-2017

高速公路监控设施通信规程:通用规程

适用于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中的上位机与监控设施之间的数据通信。

GB/T34428.2-2017

高速公路监控设施通信规程:车辆检测器

适用于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中的上位机与车辆检测器之间的数据通信。

GB/T34428.4-2017

高速公路监控设施通信规程:气象检测器

适用于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中的上位机与气象检测器之间的数据通信。

GB/T34428.6-2017

高速公路监控设施通信规程:地图板

适用于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中的上位机与地图版之间的数据通信过程。

GB/T37373-2019

智能交通数据安全服务

适用于智能运输系统实现基于密码技术的数据安全服务。

GB/T35640-2017

公交导航数据模型与交换格式

适用于公交导航数据的使用与交换,也适用于公交导航数据的生产。

DB34/T2689-2016

城市智能公交系统:基本要求

规定了城市智能公交的总体要求、系统框架、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具体的功能要求及性能要求。适用于安徽省智能公交系统建设。

LD/T32.6-2015

社会保障卡规范:应用数据结构

适用于社会保障卡的制造、管理和受理以及应用系统的研发、集成和维护。

WS/T502-2016

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

/

WS/T501-2016

电子病历与医院信息平台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

/

服务
平台

GB/T36578-2018

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信息化公共平台数据接口规范

适用于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运维。

GB/T36318-2018

电子商务平台数据开放总体要求

适用于电子商务平台数据管理、个人数据隐私保护、公共数据开放。

 

 

 

 


附件2:“数字南谯”建设实施路线图(2021-2025年)

 

“数字南谯”建设实施路线图
2021-2025年)

一、建设实施依据

“数字南谯”建设实施路线图严格遵循《南谯区“十四五”加快“数字南谯”建设规划(2021-2025年)》总体规划要求,主要依据中央、长三角、安徽省、滁州市等相关文件制定,现部分列举如下。

Ø            中央层面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3.             《关于继续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工作深入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

4.             《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

5.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6.             《党的十九大报告》

7.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

8.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9.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10.       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

Ø            长三角区域层面

11.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1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13.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14.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

15.       《合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16.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草案

17.       《南京江北新区智慧城市2025规划》

Ø            安徽省层面

18.       《关于加快建设数字江淮的指导意见》

19.       《安徽省信息化促进条例》

20.       《安徽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21.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6—2025年)》

22.       《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

23.       《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

Ø            滁州市层面

24.       《滁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25.       《滁州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5年)》

26.       《滁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

二、建设实施总体目标

围绕“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绿色发展样板区、社会治理首善之区”,以“创建区域示范性新型智慧城市,促进信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为总体目标,实现智慧城市与社会生活、产业经济、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区域协调同步发展,显著提升城市吸引力、竞争力和品牌形象。

三、项目建设实施路径

(一)基础资源共建共享

1、基础资源充分利旧

充分整合利用全区设施、网络、系统、数据等资源。一是整合相关部门已建系统或已有数据。二是利用现有社会化平台和企业信息化基础。三是统筹各区直单位视频监控资源建设需求,利用已有电子政务网络,结合雪亮工程建设,实现统筹建设、分类使用。四是有效利用省、市级资源,包括政策、平台、技术、数据等。

2、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充分共享全区共性基础设施。一是依托市政务云平台,为全区各部门及产业园区提供计算、存储、网络以及软件云服务。全区各部门及产业园区依托市政务云节点开展部署业务系统、应用管理等活动,应当向区数据资源管理局提出申请。二是区级垂管平台系统建设在上级部门基础设施、应用平台、纵向系统、数据资源、标准规范等统筹规划建设基础上,分别采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统一规划、分级建设”的方式建设。区本级节点垂管业务系统建设以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和城市大数据中心为基础,统一部署、集约建设、统一运维。三是应用系统建设中,涉及图像视频、物联感知、共性应用等信息采集和共享交换需求,应统一使用全区共性支撑平台。四是需要使用或布设智能终端及相关设备的,应按照分建共享要求统筹部署。

(二)数据资源共享共用

1、数据资源建设管理

政务数据实行目录管理。各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安徽省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编制指南》具体要求,梳理政务数据分类、格式、属性、更新时限、共享类型、共享方式、使用要求等内容,编制本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统一汇集形成全区信息资源目录。依据职能职责分解形成各部门政务信息资源责任清单。各部门根据政信息资源目录,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清洗、整理治理,形成可共享的部门政务数据共享资源池。

建设政务数据资源池。以典型应用场景为牵引,围绕应用建设主题信息库,区数据资源管理局根据部门责任清单建设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形成四大基础信息库+N个主题信息库+N个部门政务数据资源池数据资源体系,促进跨部门跨层级数据共享和融合应用。区级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息、宏观经济、信用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库由市公安局南谯分局、区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南谯分局、区发改委、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等部门牵头,按照全市统一要求完善建设,并建立数据更新维护机制,持续更新各数据项。建设区级特色主题信息库。主题信息库建设明确业务牵头部门,以各部门业务数据和行业应用数据信息为基础,以提升部门行业管理服务水平为目标,依托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汇聚整合其他业务部门关联信息,分阶段逐步形成若干主题信息库。根据部门业务发展需求,推动公共服务机构、互联网企业、运营商等社会数据资源汇聚,有效补充基础信息库和主题信息库。

2、数据资源共享交换

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规则与流程。政务数据按照共享类型分为无条件共享、有条件共享和不予共享三种类型。可在全部行政机关无条件共享的政务数据,使用部门可以通过省级或市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直接获取。只可提供给部分行政机关共享或者仅能够部分提供给所有行政机关共享的有条件共享政务数据,使用部门可以通过省级或者市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向有关部门提出共享申请,有关部门同意共享的,使用部门应当按照答复意见使用政务数据;不同意共享的,应当说明理由。区级政府相关部门认为本部门的政务数据属于有条件共享或者不予共享类型的,应当在本部门编制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中注明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等依据。

3、数据更新维护管理

建立数据采集机制。全区部门应规范健全本部门政务数据采集、维护程序,建立一数一源、多元校核的工作机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不得重复采集、多头采集可以通过共享方式获取的政务数据。及时对采集的政务数据进行电子化、结构化、标准化处理,保障数据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和可用性。

建立政务数据目录更新机制。各部门按照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依据数据资源目录要求方式和频率,更新本部门基础信息库、主题信息库以及融合信息库数据信息,及时管理、维护、更新相关数据,确保全区各级、各节点数据资源实时互通共享和同步更新。纵向业务系统数据由区本级各业务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数据管理、维护和更新,采用增量更新方式接入至本级相应业务部门信息库,并及时共享交换至其他层级,确保数据资源持续更新。横向业务协同数据的更新由业务牵头部门组织成员单位,根据跨业务、跨行业之间数据关联性,建立数据更新联动机制。

4、公共数据开放应用

向社会提供数据开放服务。依法有序向全社会提供政务数据信息资源开放服务,最大程度发挥数据信息资源价值。区级公共数据依托本级政务网站向社会提供数据开放服务。区政府各部门按规定提供本部门有关政务数据开放服务。区数据资源管理局根据全市统一数据信息筛选标准、数据信息审查机制、数据信息发布规则和数据信息开放流程,推动区级各部门按照权责划分,明确数据信息开放行业领域、数据信息开放类型、开放条件、开放范围、开放形式,确保数据信息安全有序开放。

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实施

根据《南谯区“十四五”加快“数字南谯”建设规划(2021-2025年)》指导思想、总体框架、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规划提出421项重点工程,如下图所示。

 

 

1 “十四五数字南谯重点工程项目框架

 

依照滁州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南谯区发展现状和“数字南谯”规划建设内容,全区分阶段、分类型有序推动规划内容落地实施,具体推进计划如下图所示。

2 “数字南谯重点工程项目实施计划

(一)基础建设支撑类

1、城市感知系统工程

1)建设目标

2023年底,率先在重点交通干道、核心商业区、重要环境监测点等区域完成物联网终端设备部署,实现城市运行状况动态感知。到2025年底,全面建成全区城市感知系统,完成与市级物联网综合管理平台对接共享,满足市政管理、城市生活、公共安全、环境监测、农业生产、交通出行等领域应用需求。

2)建设内容

布局南谯智慧城市感知网络。统筹全区物联网感知终端设施建设,根据自然资源、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交通干线和人群活动分布特征,以满足行业应用需求为导向,坚持集约建设、共建共用原则,充分融合NB-IoTeMTCZigBee等网络连接技术,统一规划布局各类智能化基础设施和感知网络,构建“高、中、低”全域覆盖的智慧城市感知体系。

统筹部署城市智能感知终端。依托统一的智慧城市感知网络布局,统筹部署管理智能感知终端。在道路、桥梁、管网、地下管廊、井盖、灯杆、电梯、消防设施等区域,布设静态和动态物联网感知设备,开展智能化建设改造。梯次推进5G基站建设,加快实现5G网络区域全覆盖,支持工业企业利用5G技术进行升级改造。搭建智能感知终端管理平台,接入各类物联网感知终端设备,实现设备运营状态实时监测、感知节点数据互联互通。

推动一体化视频监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应用,持续深化“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统筹布局城市、农村、路网、高铁沿线等视频监控点位,梯次推进重点区域、要害部位、关键场所视频监控工程建设。推进区级公共和社会视频监控资源联网共享和应用服务,加大视频检索、图像增强、人像比对、智能识别、数据挖掘等智能分析力度,增强全区视频监控资源智能化分析与应用能力。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布局南谯智慧城市感知网络

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区住建交通局、区水利局、区应急局等区直相关单位、各通信运营商

2

统筹部署城市智能感知终端

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区住建交通局、区水利局、区应急局等区直相关单位、各通信运营商

3

推动一体化视频监控体系建设

公安局南谯分局

区委政法委等区直相关单位

4)建设要求

统筹规划建设全区视频监控布点与物联感知设备,以“雪亮工程”为基础,加强设施共建共用,最大程度满足基于政务外网和互联网的公共服务需求。按照全市统一标准整合各相关单位视频资源,做好通信运营商、公安、交通、应急、城管、环保、相关企业间物联感知资源对接和业务应用协同,实现感知数据统一管理和分级共享。

5)建设周期

2021-2025

2、数据资源整合工程

1)建设目标

2023年底,依托滁州市大数据中心,全面完善区级数据共享交换服务平台,建设政务数据资源池,建立健全数据管理维护、开放共享机制。

2)建设内容

完善区级数据共享交换服务平台。围绕全市“三级数据资源共享体系架构”建设要求,建立区级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完善数据共享交换服务平台,制定共享交换规则流程,推进全区各部门、各镇(街道)按需共享业务数据,建立完善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考核评价制度,落实考核工作,以真实的应用场景和业务需求驱动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主动开放数据,建立健全政府、社会互动互利的大数据采集、整合、开放和利用机制。

推进区级政务数据资源池建设。全面梳理区级相关单位、直属单位、重点企业数据应用需求,完善区级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息、宏观经济、信用信息、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库,推进投资项目、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品、高技能人才、文旅资源、生态环境等区级主题信息库建设。根据部门业务发展需求,推动公共服务机构、互联网企业、运营商等社会数据采集汇聚。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围绕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市场监管、交通出行、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推进行业主题数据库建设。

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增值利用。加快推进社会需求迫切的公共数据资源统一集中开放,建立健全数据开放共享的审核制度,明确政府数据开放的目标、原则、范围、渠道、方式和保障措施,建立数据资源增值利用制度,界定数据所有者与增值利用者的权利与义务。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热点痛点问题为导向,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教育技能培训、应用交流宣传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社会主体利用开放的公共数据资源,参与公共数据资源深度开发和增值利用,为政府治理、民生服务、城市安全、经济发展等提供创新思路、实用产品和解决方案。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完善区级数据共享交换服务平台

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区直各单位

2

推进区级政务数据资源池建设

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区直各单位

3

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增值利用

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区直各单位

4)建设要求

区级数据共享交换服务平台应与市级平台完成对接。政府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应按照市级公共信息资源建设要求部署建设。

5)建设周期

2021-2023

3、信息安全防护工程

1)建设目标

全面落实国家有关网络安全、保密、等级保护等方面的各项规范要求,统筹管理全区政务信息安全和应急处置工作,强化全方位主动防御、动态防御、整体防控和精准防护能力。建成面向全区智慧城市安全防护体系,形成对重要设备设施、数据资源、信息系统、操作终端和业务处理流程的有效安全防护。建成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系统,有效监测管理网络舆情动向。

2)建设内容

全面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严格遵循《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GB/T28448-2019)》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要求,加强信息系统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管理全过程安全论证、审查、评估,完善相应等级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中心建设,增强网络安全分析能力和检测未知威胁能力。

加强数据共享交换安全防护。针对数据共享交换过程中存在的数据泄露、窃取、破坏、泄密等危害事件,综合应用多种监测和控制加密技术,加强静态数据存储保护、传输数据泄露保护,有效降低应用系统使用数据时存在的泄露风险,提升数据共享交换应用安全防护能力。明确数据安全保护范围、主体、责任和措施,围绕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环节,建立健全安全评估、利益分配、审查、违规惩戒机制,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安全。

加强应用终端安全防护。强化信息终端维护管理,建设电子政务外网安全防护体系,实现终端接入控制、补丁及文件分发、IT资产、移动存储介质、主机监控审计、非法外联等全过程管理,从终端状态、行为、事件三个方面防御,防止终端发生主动、被动泄密风险,形成终端、终端应用、终端操作者、终端使用单位等多方位管理体系,构筑终端信息安全保密防御体系,降低因接入环境复杂、接入方式多样化、接入终端数量庞大带来的接入风险。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建设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完善互联网舆情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追踪等功能,支持报告生成、图表分析等结果展示,实现对网络舆情动向有效监测,为开展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全面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

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区政府办、区委网信办、区融媒体中心等区直相关单位、各通信运营商

2

加强数据共享交换安全防护

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区直各单位

3

加强应用终端安全防护

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市公安局南谯分局,区政府办、区融媒体中心、区委网信办等区直相关单位

4

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

区委网信办

市公安局南谯分局,区融媒体中心等区直相关单位

4)建设要求

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条例》和《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GB/T28448-2019)》要求,在定级原则上,采取以国家行政机关持续监督“明确等级、增强保护、常态监督”方式,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定级原则上不低于三级的规定。可与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安全认证服务机构开展合作,有效加强新型智慧城市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5)建设周期

2021-2025

(二)重点建设提升类

1、智慧政务提升工程

1)建设目标

2022年底,全面应用区、镇(街道)两级互联互通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实现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名认证,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一证通用、一次登录、全网通办”,线上线下业务办理深度融合。

2)建设内容

优化升级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根据市级统筹规划,完善和优化线下服务网点及相关配套设施,加快功能升级,推进与政务服务平台深度融合。提高网上可办率和全程网办率,建立以“身份证+人脸识别”的自然人用户实名认证,以“企业统一社会信用代码+CA数字证书”法人用户实名认证制度,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联合办理、并联审批,探索帮办代办制。深化网上服务能力评估,围绕服务方式完备度、服务事项覆盖度、办事指南准确度、在线办理成熟度、在线服务成效度等方面开展区、镇、村三级“互联网+政务服务”调查评估工作。建立政务服务绩效评价机制,强化政务服务效能监督,进一步提高网上政务服务能力。

推进智慧化协同办公平台实施应用。推进区、镇(街道)两级互联互通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应用,实现公文流转、信息共享、业务流程优化和高效协同。推广统一电子印章系统在重点领域范围应用,推进OFD版式标准应用,规范化管理党政机关电子公文,促进电子公文跨地域、跨平台交换传输,使办公信息全程记录、全程留痕。进一步普及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等电子交易凭证在办公系统应用,实现快速验证识别交换。积极拓展移动办公能力,非涉密政务文件利用手写签批设备实现原笔迹签批,全面提升办公效能。

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建设电子政务外网备份链路,强化安全防护,统一管理互联网出口,扩大互联网出口带宽,完成电子政务网IPv6网络改造。加强电子政务外网统一运维管理,建立网络安全管理规范,统一管理政务网络固定资产、人员、安全、绩效等事项,保障政务网络稳定、安全、高效运行。积极推进区政务部门非涉密信息化系统向市政务云平台迁移。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优化升级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

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2

推进智慧化协同办公平台实施应用

区政府办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2

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

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4)建设要求

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以“互联网+政府服务”平台为基础建设,由市级统一规划、建设,区级部门做好平台的应用推广工作。

5)建设周期

2021-2022

2、智慧农业提升工程

1)建设目标

2022年,开展智能化农业生产试点,基本建成数字乡村“四大数据”工程,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得到大幅度提升。到2025年,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农村电子商务水平大幅度提升,数字乡村试点、特色农产品示范园广泛建设。

2)建设内容

建设数字乡村四大数据工程。全面采集农业生产、质量安全、物联网设备、农情监测、防灾减灾、新型经营主体、农村三资、农村建设项目、农村土地流转等重点业务领域数据,建设农业自然资源大数据工程、农村集体资产大数据工程、农村宅基地大数据工程、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数据工程,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库和农业农村一张图,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数据采集与展示分析。

推动农业生产技术数字化转型。推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病虫害防治等领域应用,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部署各类物联网感知终端,全面监测土壤、湿度、长势、营养状况、病虫害情况等农业生产信息。建设集智能感知、智能传输、智能控制为一体的水产养殖场,提高水产养殖智能化及自动化水平。加快农机及农业装备与互联网融合,推广应用智能作业机具装备。

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鼓励企业推广应用产品追溯平台,采集记录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推动全区追溯体系规划标准标的宣传推介工作,逐步提升社会公众对追溯产品认知度和接受度,追溯体系建设市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建设综合农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为广大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提供政策、科技、市场等方面信息服务。在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创业孵化与法律援助、农产品营销、农村产权评估与交易等领域打造多元化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电商、物流、运输、商贸、供销、邮政、金融、通信等企业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涉农信息服务业,打造公共型、专业型、市场型等多种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

建设数字乡村示范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大力培育乡村度假、景观农业、农园体验等新兴业态。在沙河、腰铺、黄泥岗等地,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农业休闲观光园、生态体验园,依托北关村打造清流关北、皖东慢城、养生福地。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大力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和旅游采摘业。引导农民通过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方式,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就业示范点(户)。积极对接南京及其周边发展休闲旅游、乡村体验旅游、定制化农业等,并加强与知名电商平台、旅游平台的合作,加大宣传力度。

建设特色农产品示范园。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建设特色农产品示范园区,引进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特色农产品种养殖、深加工、销售、物流、推广等全产业链生态。加强区域融合,与江北新区合作建设南京菜篮子保供基地,积极参与南京农业嘉年华等展示展销,扩大滁州农产品品牌效应。提升商务大数据服务能力,对接京东滁州特色馆等互联网平台,加大对南谯滁菊、南谯栎菇、稻虾米、青谷粮油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力度。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建设数字乡村“四大数据”工程

区农业农村局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2

推动农业生产技术数字化转型

区农业农村局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3

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区农业农村局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4

建设数字乡村示范点

区农业农村局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5

建设特色农产品示范园

区农业农村局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4)建设要求

全市统筹建设网络基础设施、物联网、视频监控等设施,数字乡村示范点、特色农产品示范园开展先行先试。依托全市建立统一农业服务专家团队,为农户提供专业指导服务。

5)建设周期

2021-2025

3、智慧水利提升工程

1)建设目标

2023年底,完成水保监测设施在线监测、河湖综合管理和农村供水信息化项目平台搭建,进一步推动灌区计量设施建设。

2)建设内容

建设水保监测设施与在线监测系统。面向全区在册水库,建设水保监测站点,构建水土保持数据库,对监测站名称、代码、位置、类型、图片资料、设施设备等信息实行数字化管理,部署相关装置设备,动态监测水土流失,开展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监测点数据在线上传、填报、审核,实现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查询、检索、统计、分析及图表生成。

建设河湖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覆盖全区的河湖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基础信息查询功能和河湖动态监测。在全区重要河段设置视频监控,实现实时监控、动态管理、信息共享。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打造河湖一张图,直观可视化展示河湖动态变化、预警告警信息。建设移动端监管系统,实现移动巡查、信息查询、事件上报、事件督办、工作考核等功能,为各级河长及巡查员、相关责任部门人员提供移动监管服务。

建设农村供水信息化系统。依托沙黄水厂、珠龙水厂、施集水厂改扩建工程,通过在农村供水主管道部署压力变送器、流量计等无线终端设备,实时监测各管网的水流量以及水压力,远程监控管理全区农村供水情况,实现供水异常自动报警,有效提高农村供水保障能力。

推动灌区计量设施建设。在独山水库灌区、红石沟水库灌区等区域实施节水改造工程,通过在灌区取水口、分水口供用水分界断面设置供水计量设施,实行农业灌溉用水精准计量,为灌区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解决灌区工程配套不完善、灌溉水利用率较低问题,改善灌溉面积4.5万亩,实现灌区骨干工程配套率90%、完好率90%、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5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建设水保监测设施与在线监测系统

区水利局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2

建设河湖管理信息平台

区水利局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3

建设农村供水信息化系统

区水利局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4

推动灌区计量设施建设

区水利局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4)建设要求

智慧水利提升工程应遵循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按照《水利信息系统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定》SL/Z332-2005、《水利系统通信业务导则》SL292-2004、《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指导意见(试点)》《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等规程、规范要求。

5)建设周期

2021-2023

4、智慧环保提升工程

1)建设目标

2022年,南谯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环境感知、分析水平显著提升,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率达到100%。环境的预测预警、规划与决策辅助,环境预测、决策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建成浦口-南谯跨区域生态感知平台,打造南谯绿色发展样板区。

2)建设内容

推广应用市级智慧环保系统平台。依托市级建设环境数据资源中心、环境综合监测系统、环境智能分析决策系统和在线监管与信息服务系统,构建区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部署监测装置,实现对南谯大气、水质、土壤、重点污染源等领域全覆盖、全过程、全动态监测,通过数据可视化对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排放、突发事件、环境舆情的监控分析以及异常情况预测预警,全方位、多维度分析展现各类环境监测信息。

共建浦口-南谯生态感知平台。围绕滁河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在两地已有感知设备基础上,结合建设需求,合理增加设备,基于物联网技术进行区域水质、空气质量在线监测、扬尘噪音在线监测网络建设,实现生态环境实时监管。构建-南谯环保数据共享体系,实现示范区范围内感知数据互联互通。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推广应用市级智慧环保系统平台

市生态环境局南谯分局

区直相关单位

2

共建浦口-南谯生态感知平台

区数据资源管理

区直相关单位

4)建设要求

智慧环保建设应规范相关数据接口标准和系统接入规范,提供统一数据服务接口。

5)建设周期

2021-2025

5、智慧园区提升工程

1)建设目标

2024年底,在滁州高教科创城、南谯经济开发区建成智慧园区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园区管理服务精准高效、基础设施智能泛在、产业发展创新集聚,全面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和智能化服务水平。

2)建设内容

建设智慧园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鼓励滁州高教科创城、南谯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围绕空间规划布局、道路建设、用地管理、招商引资、项目管理、企业服务、园区居民管理等需求,利用“BIM+GIS”技术建设智慧园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打造具有滁州特色、园区特点的立体招商地图,为园区日常管理、精准招商、规划制定、政策出台等提供决策支撑。加强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应用,通过对相关产业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挖掘,抓取筛选和分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及相关动态,精准匹配潜在招引企业与本地资源优势,为企业之间、企业与园区、园区与园区之间各类业务活动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

建设园区企业综合服务平台。鼓励滁州高教科创城、南谯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皖事通·慧滁州”APP为基础,聚焦企业发展突出问题,统一发布各园区政策、项目招商、产业资讯、活动通知等各类公开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企业服务需求,主动推送各类惠企政策、惠企服务、惠企项目等内容,整合各类服务资源,为园区企业提供便捷的财税金融、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管理咨询、改制上市、法律咨询、评估认证、人力资源、智能化改造、规划咨询、方案设计、监理培训等各类服务。

建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鼓励滁州高教科创城、南谯经济开发区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科技资源支撑型等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特色载体,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主体与资本、技术对接的门槛。依托全市科技资源开放与共享机制,建立区级科技大数据平台,加快汇集各类科技资源,实现对南谯科技资源的统筹管理、一站服务。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认证等方面提供支撑,为各类主体提供更具主动性和个性化的资源支持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建设智慧园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南谯经济开发区

区经信局、区发改委等区直相关单位,各镇

2

建设园区企业综合服务平台

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南谯经济开发区

区经信局、区发改委等区直相关单位

3

建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南谯经济开发区

区经信局、区发改委等区直相关单位

4)建设要求

滁州高教科创城、南谯经济开发区分别建设本园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与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对接。园区智慧能源、环保、城市建设与管理等系统需要与全市相关业务系统做好衔接。

5)建设周期

2021-2024

6、智能制造提升工程

1)建设目标

2022年底,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逐步向数字化制造转型,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到2023年底,基本建立智能制造支撑体系,逐步实现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在重点行业领域形成一批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规上企业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应用覆盖率达到50%,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及率位于全市前列。

2)建设内容

推广应用市级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市级建设的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平台,为全区制造业企业提供专业信息系统建设、企业运用云资源、智能化改造等规划咨询、方案设计、监理培训类服务,以及智能制造诊断、智能制造评级、专业解决方案对接等服务,实现全产业链数据共享、全产业生命周期管理和全价值链提升。支持龙头企业创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全产业链要素整合优化和开放协同,促进多元化制造资源高效协同。

建设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家居等产业,构建以跨区域跨行业平台为主体、企业平台为支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引导本地企业充分融入长三角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5G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网络技术试验及商用,积极部署窄带物联网(NB-IoT)、低功率物联网(LoRa)等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推动工业互联网在中小企业中应用普及,鼓励引导中小企业有效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业务数字化转型,大幅降低数字化、信息化改造成本与风险,提升生产运营能力。

打造工业企业数字化样板。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家居等领域,打造一批数字工厂和数字车间样板。开展企业数字化升级试点应用,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发挥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平台支撑作用,在线提供关键工业软件及各类模型库和制造能力外包服务,服务中小企业业务拓展和智能化转型。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将人工智能算法以能力封装和开放方式嵌入到产品中,提升制造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

构建区域智能制造生态圈。依托市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创新资源聚集、开放和共享,发展众包设计、云设计等新型制造业研发模式,加快制造业技术创新。鼓励自动化、信息技术企业通过业务升级,推动产品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发展成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鼓励企业与南京、合肥及周边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组建产学研用联合体或产业创新联盟,加快区域间创新资源、设计能力、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的集成和对接,实现区域优势资源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构建区域智能制造生态圈。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推广应用市级智能制造综合服务平台

区经信局

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南谯经济开发区及区直相关单位

2

建设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

区经信局

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南谯经济开发区及区直相关单位

3

打造工业企业数字化样板

区经信局

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南谯经济开发区及区直相关单位

4

构建区域智能制造生态圈

区经信局

滁州高教科创管理服务中心,南谯经济开发区及区直相关单位

4)建设要求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效应,建设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打造数字工厂样板,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5)建设周期

2021-2023

7、智慧医疗提升工程

1)建设目标

2021年底,建成区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完善全区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基础信息项。到2023年底,建成南谯区全民医防融合和慢病防控平台,初步形成南谯“互联网+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基层医疗机构“智医助理”全覆盖。

2)建设内容

建设全民健康综合信息平台。在市级统筹支持下,建设区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涵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医保结算、综合管理等功能板块,持续完善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基础信息项。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以全民健康综合信息平台为基础,依托其就医流程、分级诊疗、药品供应、疫情监测、慢病管理、养生保健等领域的数据留存和分析应用,全面提升南谯区医疗卫生监测评估和决策管理水平,提高重大疾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完善互联网+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以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患者数据互联互通,推动基层首诊,畅通双向转诊。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智医助理全覆盖,实现医疗健康服务过程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利用政务服务网、“皖事通”app等互联网平台,受理医院病患的投诉建议,监控规则前移强化医生诊疗行为规范,加强民营医疗机构的有效监管。

建设南谯区全民医防融合和慢病防控平台。根据原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要求,建设南谯区全民医防融合和慢病防控平台部署,建立包括专科医生、社区医生、居民家庭、疾控中心/卫健委等多个角色参与的多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管控平台。以平台为支撑,建立完整的筛查、诊断、评估、协同、干预管理、效果评估等业务闭环,形成慢性病防、治、管、教四位一体的防治模式。

探索智慧医院建设。鼓励辖区医院探索构建集智慧就医、智慧诊断、智慧治疗、智慧病房、智慧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医院,实现医疗资源整合,提高服务质量。面向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推广互联网医院应用,充分利用市级等其它外部资源,强化远程会诊门诊、远程专科诊断、远程培训教育、远程监护查房等功能的应用。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建设全民健康综合信息平台

区卫健委

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疾控中心、各医院、各镇(街道)

2

完善“互联网+公共医疗服务”体系

区卫健委

区数据资源管理局、疾控中心、各医院、各镇(街道)

3

建设南谯区全民医防融合和慢病防控平台

区卫健委

区数据资源管理局、辖区医院、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

4

探索智慧医院建设

区卫健委

辖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

4)建设要求

智慧医院建设参照原国家卫计委《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功能指引》的要求,按照统一系统和数据标准开展建设。

5)建设周期

2021-2023

(三)创新发展突破类

1、南谯城市大脑工程

1)建设目标

2024年,在滁州市级“城市大脑”和大数据中心的支撑下,基本建成南谯区级“城市大脑”平台,实现对全区态势的综合感知,形成可掌控城市运行全局、实现中央调度指挥的领导决策“智慧驾驶舱”。

2)建设内容

建设分析决策支撑平台。共享应用滁州市级城市大脑提供的多维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建模、数据仿真模拟等各类工具,以南谯城市运行分析决策需求为导向,开展各类数据建模、分析和仿真模拟等应用。

建设综合态势感知平台。整合南谯的相关数据资源,基于城市综合态势感知指标体系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建设南谯综合态势感知平台,实现对南谯区相关态势数据可视化展示,形成对全区发展态势的一图感知。

建设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依托市级建立的城市运行管理监测指标体系,实现对南谯城市运行管理领域的综合监测、风险预警等功能。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逐步实现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系统的数据共享与管理协同。

建设产业经济监测分析平台。集中整合和管理南谯区核心产业经济数据,构建查询检索、统计分析、综合分析、地理分析、报表导出等功能模块和数据决策分析工具,实现南谯主导产业、产业集聚、产业对比分析,开展产业发展趋势预测、科学评价和决策研判。打造南谯产业经济一张图,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支撑,绘制产业经济地图,将产业资源分布在空间上落地,通过专题地图、统计图表和分析报表直观呈现宏观经济的时空布局与结构特征。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建设分析决策支撑平台

区委政法委、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区直各单位

2

建设综合态势感知平台

区委政法委、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区直各单位

3

建设城市运行综合管理平台

区委政法委、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区直各单位

4

建设产业经济监测分析平台

区委政法委、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区直各单位

4)建设要求

南谯区级“城市大脑”工程依托滁州市级“城市大脑”和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部署在市政务云平台,南谯区负责本区的平台管理、数据运维及应用场景建设。

5)建设周期

2021-2024年。

2、社会治理现代化系统工程(智慧指挥中心工程)

1)建设目标

2023年底,建成南谯区智慧综合指挥中心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系统,动态感知社会治理运行态势,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建成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和指挥救援能力。

2)建设内容

建设智慧综合指挥中心。搭建南谯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系统的联合办公中心、多维值守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和多媒体展示中心,全面满足社会治理集中指挥、集中协调、集中展示需求,作为城市日常运行管理、指挥调度、处理应急事件的重要场所,配置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呼叫中心、大屏显示、视频接入、音频扩声、等基础软硬件环境,打造集语音、视频、计算机网络、图像监控、三维定位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网络化、智能化指挥决策中枢。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系统建设。建设城管、环保、应急、综治、党建等专题体,整合全区城管、综治、应急、环保等部门数据资源,接入动态城市感知数据,实现多级事件处理、辖区基础数据采集、内容电子台账报送等功能,呈现城市运行指挥图,形成信息统一规划、顺畅流转、协同处置、智能研判、科学决策、全新高效的社会治理运行体系,增强城市治理信息支撑水平。

建设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围绕智能化值班值守、智能化应急响应、智能化任务调度需求,建设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包括指挥救援、决策支持两大业务领域,包含应急指挥一张图、专项行动、随行指挥、可视化决策支持等功能模块,逐步构建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扁平指挥、快速处置、精准监管的应急管理信息化新格局,有效解决应急系统分散、数据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建设智慧综合指挥中心

区委政法委

区直各单位

2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系统建设

区委政法委

区直各单位

3

建设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

区委政法委、区应急管理局

区直各单位

4)建设要求

社会治理现代化系统部署在市政务云平台,后续将建立工作责任机制,强化数据对接共享及接入工作。

5)建设周期

2021-2023

3、数字产业培育工程

1)建设目标

2022年底,通过项目招引和资金引导,建立南谯区数字经济产业园,成立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联盟,夯实南谯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到2023年底,实施一批数字经济产业试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数据经济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支撑、协同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

 

2)建设内容

建设南谯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充分利用南谯机械制造、家电配套、建材等特色传统优势产业和资源禀赋,依托区位、交通、成本以及体制机制优势,在滁州高教科创城建立南谯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吸引国内外知名云计算、大数据企业落户南谯,以特色领域大数据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强化数据加工服务,形成大中小企业相互支撑、协同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具有特色的行业大数据发展集聚区。

成立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联盟。围绕智能家居、无人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成立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联盟、平台公司和专项基金,加强与合肥、南京江北新区等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协同联动,搭建区域大数据产学研合作枢纽,针对待突破的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培育本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企业,积极推动相关技术在南谯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中的融合应用,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实施数字经济产业试点示范项目。围绕非织造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光电及智能制造、电气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面向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无人系统、智能终端等类型企业,以应用为导向,实施数字经济产业试点示范,重点支持智能语音和新型人机交互、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智能决策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以点带面放大辐射示范效应,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实现提质增效、提档升级,打造融入双圈的人工智能产业错位发展腹地。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设南谯区数字经济产业园

滁州高教科创城,区发改委

区直相关单位

2

成立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联盟

滁州高教科创城,区科技局

区直相关单位

3

实施数字经济产业试点示范项目

滁州高教科创城,区经信局

区直相关单位

4)建设要求

实施一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数据经济企业。

5)建设周期

2021-2025

(四)应用配套实施类

1、智慧大厅工程

1)建设目标

2023年底,建成南谯区智慧政务服务大厅,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高效便民政务服务环境,实现大厅智能化服务水平、群众办事效率显著提升。

2)建设内容

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化改造。建设由咨询引导、休息等候、窗口服务、自助服务、自助体验、信息发布等六大功能区组成的智慧政务服务大厅,推进综合窗口改革,实行一窗受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政务、创新服务理念,配备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机等自助终端设备,以语音交互方式为群众提供办件引导及答疑服务,打造7×24小时政务服务大厅,推行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提高业务办理效率。

建设智慧大厅综合服务平台。深度集成和整合智慧大厅的窗口显示屏、排队取号机、服务评价终端、智能引导终端、自助查询终端、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智慧大厅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办事流程查询、服务内容预约、业务自助办理、进度查询、过程评价等功能,为群众提供智能、个性、精准、便利服务,进一步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同时,打通业务审批系统和数据壁垒,推动电子证照、办事材料等共享复用,实现市场主体身份在线一次验证、全网通用,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政务服务大厅智能化改造

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区直相关单位

2

建设智慧大厅综合服务平台

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区直相关单位

4)建设要求

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提高群众办事效率为导向,结合南谯区企业、群众办事内容、人员规模等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大厅的软硬件系统,配置自助终端设备,逐步实现服务过程全方位监控。

5)建设周期

2021-2023

2、智慧文旅工程

1)建设目标

2023年底,完成南谯区智慧文旅分平台建设,显著提升文旅一站式服务能力和产业动态监管质量。到2025年底,全区智慧文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旅线上管理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重点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文化场馆建成智慧景区和场馆。

2)建设内容

推进南谯区智慧文旅分平台建设。按照顶层设计、市区统筹、政企联动建设思路,依托滁州市级智慧文旅平台、文旅大数据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南谯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导向,结合区域特色历史文化,推进区智慧文旅分平台建设,采集客源市场、文旅资源、涉文涉旅企业、场馆等各类文旅信息,实现文旅数据资源的汇聚管理。对接市级文旅产业监测中心大数据,接入3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文化场馆等重点文旅场所的视频监控、客流运行数据,实时监测文旅旅游市场发展状况,开展应急调控管理。

构建区域特色文旅信息服务体系。开发南谯自助掌中游”APP旅游管理南谯”APP,汇集南谯吃住行游购娱多要素,涵盖在线预定、线路规划、智能导览、虚拟体验、景点点评、意见反馈等六大维度,打造一站式的文化和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以资源融合应用为重点,支持市场主体开发集合旅游信息发布、门票购买、车位预定、食宿预定、旅游产品订购等功能的旅游服务平台。鼓励南谯旅游企业开展5G+VR/AR/MR等新技术应用,展现区域特色历史文化风貌,全面提升文旅服务体验。

推进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乡村、智慧文化场馆建设。围绕国家4A景点皇甫山和施集孙岗村、施集井楠村、章广马厂村、章广太平集村、大柳曲亭村、大柳横塘村、珠龙北关村、乌衣黄圩村等乡村旅游集聚区,开展智慧景区和乡村旅游区建设,推进导航、导游、导览、导购等服务应用。推动南谯文化馆、图书馆开展智慧场馆建设,扩展线上文化知识宣传、文化教育培训等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优质线上服务体验。

推动区域文旅合作。积极融入两圈一线和长三角区域文旅信息服务平台,共建共享旅游安全提示、旅游景区大客流预警等信息联合发布机制,推出区域共享服务产品,推动区域间文旅资源共享、产品互推、客源互动、市场共赢。推动南谯与南京都市圈城市间的智慧文旅联动交流,强化乡村旅游宣传推介,推进文旅线上合作宣传推广和行业监管服务协同化,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扩大南谯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推进南谯区智慧文旅分平台建设

区文旅局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2

构建区域特色文旅信息服务体系

区文旅局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3

推进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乡村、智慧文化场馆建设

区文旅局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4

推动区域文旅合作

区文旅局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重点文旅企业

4)建设要求

南谯区智慧文旅分平台建设依托全市平台总体规划要求,数据对接严格按照地方标准执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旅服务体系建设运营。

5)建设周期

2021-2025

3、智慧校园工程

1)建设目标

2025,打造一批在全省具有示范效应的智慧校园试点,形成南谯特色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学校的管理效率、决策效率、信息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2)建设内容

推动智慧学校建设。推进无线校园建设,有计划、分批次加快推进以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建设为主的智慧学校建设,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覆盖全区中小学的智慧学校生态体系。将校园管理、教学、学习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实现对校园内的人、财、物和信息进行识别、传输、存储、控制和应用,为全校师生提供智慧化的管理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利用成熟的网络技术、计算机和信息管理技术,融合新一代多媒体交互技术,应用课堂录播系统、环境智能集成控制系统,建成支持教学行为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智慧教室。

开展智慧课堂建设。支持辖区学校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开展远程协作、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内容,促使课堂教学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实现教学的智慧发展,让知识课堂智慧课堂顺利转变。鼓励学校、教师、学习者和社会共同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推动智慧学校建设

区教体局

南谯区域内相关学校

2

开展智慧课堂建设

区教体局

南谯区域内相关学校

4)建设要求

智慧校园工程建设应参考国家、省和相关行业协会发布的智慧校园建设实施标准规范,如《智慧校园总体框架(GB/T36342-2018)》、《智慧校园总体框架(GBT36342-2018)》,并结合学校自身发展情况,有计划分阶段建设。

5)建设周期

2021-2025

4、综合治理工程

1)建设目标

2022年底,建成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和社会治理信息化系统,形成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贯通的社会治理组织,助力南谯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社会治理首善之区建设。

2)建设内容

推进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区、部门联动、镇(街道)村(社区)贯通的三级社会治理信息化系统。区成立社会治理指挥中心,镇(街道)成立指挥室,村(社区)成立工作站,形成包含网格员、信息员、联通感知系统全程覆盖的智慧系统,建成受理、执行、督办、考核的工作闭环管理机制,成为全区统筹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综合性平台。

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全面完成雪亮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实现社会视频资源整合联网。运用物联网、5G、大数据等新技术提升重点单位、要害部位的技防设施建设水平。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推进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建设

区委政法委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2

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建设

南谯公安分局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

4)建设要求

综合治理工程的建设应依托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贯通的社会治理组织机构,充分调研需求,开展系统平台的规划、设计和应用。

5)建设周期

2021-2022

5、智慧社区工程

1)建设目标

2022年底,基本完成南谯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的建设,建成社区基础数据库;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南谯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显著提升智慧社区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形成多元参与的智慧社区运营模式。

2)建设内容

推进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建设。提升社区的宽带覆盖和服务能力,实施智慧社区试点建设工程,以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居民服务为重点,精准感知社区实时动态。鼓励智能安保机器人、智能家居、视频监控、基于语音交互的自助服务机器人、远程健康医疗服务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产品在智慧社区建设中的推广应用,提升智慧社区智能硬件设施和智能产品的应用水平。全面完善社区基础数据资源的采集工作,对社区概况、社区人口信息、社区居民信息、社区组织情况、社区物业情况以及社区周边商家等基础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建设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市政务云平台,建设集社区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社会组织、公益和志愿服务的一体化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就业创业信息查询、医疗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咨询、扶贫金查询、个人信用查询、水电费代缴、预防接种预约、气象信息查询、居委会选举、失业金查询、入学片区查询、法律顾问等个性化、智能化的功能服务。完善集人、地、物、组织于一体的网格化社区管理,搭建社区居民线上交流渠道,通过以楼带房、以户带人、以人带事,实现社区网络化、精细化治理。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推进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建设

委政法委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社区

2

建设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区民政局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社区

4)建设要求

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依托市政务云平台。“智慧社区”试点建设以“政府支撑、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为主,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扩大社会合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开展各具特色的试点建设。

5)建设周期

2021-2023

6、智慧养老工程

1)建设目标

2023年底,依托全市智慧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推广应用,构建南谯智慧养老示范服务模式。

2)建设内容

推广应用智慧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居家养老三级中心建设和运营管理,引导与推广智能健康终端应用,以社区养老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为切入点,依托全市智慧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逐步推进南谯智慧养老服务与智慧社区的融合。整合政府、市场和公益性养老服务资源,引导区域产业资本和品牌机构参与养老服务市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健康咨询、精神慰藉、文体娱乐、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申请政府补贴和法律咨询等网络化、智能化养老服务。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推广应用智慧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区民政局

区直相关单位、各镇(街道)、社区

4)建设要求

依托智慧社区建设工程,推广应用全市智慧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养老试点的建设运营。

5)建设周期

2021-2023

7、智慧工地工程

1)建设目标

2023年底,建成南谯工程项目管理平台,对接企业智慧工地系统,实现全区重点工程项目的动态监控,形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价值的智慧工地系统工程。

2)建设内容

建设南谯工程项目管理平台。加强工程管理建设,围绕工程项目过程管理和安全生产,推进工程项目基本信息、建筑工地人员、设备监控数据、施工环境监测数据等信息整合汇聚,形成全区工程项目大数据和管理平台。对接企业智慧工地系统,实现直观实时监控施工现场扬尘治理,现场安全、车辆冲洗各类情况,有效提升建筑工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监管水平。

推进智慧工地系统建设。鼓励企业加强工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加大建筑工地出入口、施工作业面、原料加工等区域高清视频监控、空气扬尘监测、噪声监测、高空作业监测、智能传输控制等设备的布控,实现现场各类工况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与应用,实现施工现场过程全面感知、智能分析、风险预控等业务,全面满足建筑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业务需求促进施工企业监管水平的全面提高。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建设南谯工程项目管理平台

区住建交通局

区直相关单位

2

推进智慧工地系统建设

区住建交通局

区直相关单位,建设企业

4)建设要求

智慧工地工程的建设应布设相应的智能终端设备,实时监测采集工地施工现场运行数据,开展智能分析和风险预控,辅助管理人员决策管理,提高工地项目建设效率。

5)建设周期

2021-2023

8、数字档案馆工程

1)建设目标

2022年底,完成南谯区数字档案馆建设,建设适应档案业务系统发展趋势及数字档案管理需要的网络服务平台,开发符合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管理特点的各种应用系统。

 

2)建设内容

数字资源库体系建设。数字档案资源库分接收库、管理运行库、长久保存库和利用库。其中接收库是数字资源的集结池,通过全面感知采集信息资源;管理运行库是核心,依托于接收库的信息进行数字档案馆业务管理;长久保存库通过管理运行库形成,是经鉴定需要长久保存的信息资源;利用库通过行为感知、数据分析及资源再造,对服务提供支撑。四库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关系。

应用软件体系建设。应用系统搭建,功能应包含内部档案收集、档案管理、档案保存、档案利用及日常管理,外部通过大数据技术提供政务分析建议、政务决策及民生档案服务。数字档案馆应用系统建设应分四个平台建设:数字收集平台建设、数字管理平台、数字保管平台和数字利用平台,根据数字档案馆收、管、存、用四库分离的原则,分别对应档案收集库、档案管理库、档案长久保存库和档案利用库。

基础网络体系建设。系统建成以后,分别部署在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核心资源库、涉密平台,各网络隔离,最大限度确保信息安全性。

3)牵头、配合部门

序号

建设内容

牵头部门

配合部门

1

数字资源库体系建设

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档案馆)

区直相关单位

2

应用软件体系建设

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档案馆)

区直相关单位

3

基础网络体系建设

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档案馆)

区直相关单位

4)建设要求

建设遵循“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安全保密、切实可行”的原则,结合工作实际,确定中、长期目标,项目计划采用一次性招标采购分期实施的方式进行建设,项目分为三期实施,建设具有档案信息来源多元化、档案实体管理物联化、电子文件归档和接收网络化、档案数据存储集约化、档案信息开发智能化、档案信息服务移动化等特点的数字档案馆。

5)建设周期

2021-2024

建言献策活动从即日起开始,至20216月5日结束,可以通过信件、电子邮件方式或页面下方的留言处发送给我们。

通信地址:滁州市南谯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大数据服务中心(南谯政务新区7号楼)

邮政编码:239000

电子信箱:997393213@qq.com

联 系 人:黄勇

联系电话:0550-3910068


 

发表意见

  • *您的姓名:

  • *联系方式:

  • *您的意见:

  • 附件上传:

    *格式:gif,jpg,jpeg,bmp,png,doc,xls,txt。大小20M以内。

  • *验证码:

  • 无法留言 (征集已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