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07-02-05 18:12
    【字体:打印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724日在南谯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长  金  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三届政府四年来工作回顾

    区三届人代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3.5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2.5亿元,年均增长13.5%,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财政收入迈上亿元台阶,实现1.249亿元,年均增长17.4%,其中地方性收入由4380万元增长到7034万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2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6亿元增长到8.1亿元,年均增长23.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58元,较2002年增长953元。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46.3:34.7:19调整为35.1∶43.6∶21.3,二产增长8.9个百分点。工业支撑作用增强,200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2亿元,较2002年增加3.6亿元,年均增长18.9%,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50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8家,分别增加36家和6家。优势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初步形成了家电配套、新型建材、轻纺服装、木地板加工、机械制造配套、汽车制造配套、绢云母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八大支柱产业。农业增加值由20026.27亿元增至7.9亿元,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6亿元增至4.8亿元。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2003年特大洪水后,粮食连续三年获得丰收,2006年总产达24.76万吨,年均递增5.7%。通过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25万亩优质粮油生产、1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3.5万亩名特优水产品养殖、3万亩苗木花卉、2.5万亩无公害蔬菜、3000亩滁菊、1.5万亩茶叶、1万亩草坪、3000头奶牛等基地建设均取得明显成效。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达3家、市级7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2个,入社会员达3305户。8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21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其中有机食品1个。全区成片造林10万亩,4年净增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5%。全区农机总动力达26.77万千瓦,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4年累计投入5180万元,新建扩建小水库65座,病险库除险40座,加固两河堤防1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4.8万亩。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制定和实施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意见,以示范村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2006年,区财政投入120万元,基本完成市、区试点村的中心村建设规划、产业规划和全区城镇体系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投入22万元,新建农村文化体育场所14个。投入1.98亿元,完成村村通工程166公里,新增农村公路441公里。投入2638万元,农网改造基本完成。投入1025万元,建立通信机站18座,18个乡镇办全部实现宽带联网。四清四改扎实开展,投入90万元,建沼气池500口;投入110万元,新解决农村安全饮水3000人,农村面貌明显改变。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新机制进一步完善。

    各项改革取得实效。4年共完成41家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工作,3225名职工进行身份置换,全面完成了省下达我区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任务。乡财区管的财政新体制基本建立,成立了区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和滁州银丰担保公司。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分流基本完成。小型水利设施经营权、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林地确权发证面积41万亩,发证率达98.6%。农村税费改革更加深入,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推行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累计发放各类农业政策补贴1.64亿元。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配套改革进展顺利。

    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要务之要务、重点之重点紧抓不放。经过努力,4年共引进项目457个,其中超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8家,超亿元以上企业6家,合同资金48.4亿元,实际到位28.9亿元。认真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惠政策,大力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区个体工商户达5010户,从业人员13015人,较2002年增加1178户和3274人。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9.8亿元,实现税收9450万元,分别增长2.9倍、2.2倍。涌现了江淮扬天、凤凰实业、博康注塑、珍珠水泥等一批骨干企业。民营经济比重达80%,主导地位显现。

    发展环境明显优化。4年累计投入1.65亿元,高规格规划建设南谯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达4.5平方公里,并实现三通一平,产业承载和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南谯工业园升格为省级工业园。组织实施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项目119个,新增耕地13368亩,争取土地挂钩项目1400亩,在认真执行国家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基础上,为我区储备了大量建设性用地。为94家已建企业报批土地2410亩,依法收回闲置土地423亩,充分发挥了土地效益。累计投入2.6亿元,加快集镇建设步伐,集镇建成面积由2002年的13.28平方公里增至14.8平方公里,集镇人口达7.95万人,城镇化率达29.5%。自来水普及率达81%,固定电话4万门,移动电话6.9万部。投入30万元,开通并改版南谯网站,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加强。深入开展了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评议工作和机关效能建设,工商、税务、土地、物价、电力、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服务意识和水平明显增强,营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

    社会保障职能明显强化。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4年新增就业3510人,2135名(“4050”人员52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投入300万元,建成南谯区创业园和再就业一条街,投入200万元建成区劳动力市场,开展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5000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2万人,新增2.7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稳定在7000人左右,2223名失业职工生活得到保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243人,4年净增4240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900人;符合条件的2572名失地农民纳入被征地养老保险,其中590人已领取保险金;154名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领取生活补助;14012686人纳入城镇低保对象;97名复退军人得到妥善安置;投入180万元,新建扩建敬老院4所、维修6所,共发放救灾款670万元,农村五保老人、残疾人、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4年实施科技项目50项,全区企业共投入技改资金5600万元。滁菊研究所、滁菊规范化高产栽培及加工工艺研究分别进入中国科协科普惠农计划项目和国家、省星火计划4个项目获省级科技成果鉴定,3家企业进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行列。2005年被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区。建立和完善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列为省样本县(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指标水平超过省颁标准,两基工作位于省、市前列。乌衣中学、章广初中、第二幼儿园争创市级示范高中、市农村特色初中、市一类幼儿园获得成功,职业教育连续三年获全市第一名。4年共投入2212.95万元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建设,新建校舍62517平方米、消除危房41601平方米,顺利完成中小学校一期危改任务,受到省危改办表彰。围绕争创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加大对乡村计生服务所室和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出台并落实了农村计划生育奖励与优惠政策,开展了计划生育五项清理和人口性别比专项整治工作,查处了一批两非案件,较好地稳定了低生育水平,计生管理工作进入全省一类县(市、区)行列。2006年,投入23万元在腰铺镇自行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成效明显,并经积极争取,已列入了今年全省试点县(市、区)。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18个乡镇办建成调频发射台,广播通播率100%,常响率95%;投入350万元完成南谯有线电视台机房建设,40套电视节目已传输至全区所有乡镇;创办《滁州日报·南谯新闻》,宣传手段不断增强。全区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较大进步。

    依法治区进程加快。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依法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加大议案、建议和提案办理力度,4年共办理人大议案19件、建议118件,主席建议案16件、提案334件。四五普法工作顺利通过省验收,五五普法工作全面启动。反腐倡廉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扎实开展,纠风治乱成效显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绩斐然,受到中纪委、中组部等五部委表彰。建立健全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预防和快速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强,夺取了抗击非典和抗洪抢险、防控禽流感的胜利。依法整顿非煤矿山开采和禁止沙河集水库及清流河流域非法采砂。认真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高度重视并依法处理人民来信来访,积极化解矛盾。加强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社会安定有序,群众安居乐业。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几年最好水平,社会事业取得较大进步。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7%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7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增长10%;实现出口创汇599万美元,增长30.5%;全区招商引资项目137个,实际到位资金11.9亿元,占市下达任务148.8%,实绩增长80.9%。区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

    各位代表,过去的四年,我区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大成绩,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我区连续三年位居前列;计划生育工作连续四年受到省计生领导小组和市委、市政府表彰,并进入省一类县(区);人民武装工作受到南京军区和省军分区表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受到国家商务部表彰;人事编制2003—2005年工作受到省人事厅、省编办表彰;安全生产、水利兴修工作均连续二年荣获市第一名;劳动保障、信访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市委、市政府奖励,其中信访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2005年获全市第一名,并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我区被省政府授予生态综合示范区科技进步区;教育、广播等工作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全区人民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积极参与、通力协作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区广大干群,向帮助、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人民团体和社团组织、驻区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离退休老同志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南谯建设的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还比较小,支柱产业支撑作用还不强,大企业、大项目不多。我区GDP和财政收入在全市8个县(市、区)中排名依然靠后;农业产业效益不高,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农产品附加值还不高,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农村经济发展还不够快;第三产业仍然薄弱,旅游业尚需进一步做大做强,金融、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快,我区区位、资源等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集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单一,建设资金不足;人事管理机制还需进一步创新,机关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单位还存在效率不高、作风不实等问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积极解决。

    回顾四年工作,我们的体会是:

    1、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迅速壮大经济实力。近几年来,我区建设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些都得益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是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突出发展工业,大力推进招商引资的结果。当前,我区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最大的差距,就是经济总量的差距。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扩张经济总量这个主要矛盾,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招商立区战略,在提高经济质量的基础上,实现量的快速扩张。

    2、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牢固树立并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发展蓝图,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始终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增强我区各行各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3、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大力弘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畏艰险的时代精神。全区上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面对新形势下改革发展任务重、困难大等新情况,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政策不动摇,同时把上级的要求与我区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顺应发展形势、符合自身实际的新路子;积极加强与上级政府和部门的协调与衔接,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

    4、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维护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关心群众的疾苦重于一切,解决群众的困难先于一切,倾注真情,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营造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不断转变行政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以优质服务取信于民、得力于民,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5、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稳定,为加快发展提供根本保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牢固树立发展是目标、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的观念,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矛盾和问题。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在维护群众长远利益的前提下,稳妥推进各项改革。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高度重视人民信访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为全区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思路、奋斗目标和主要措施

    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十一五规划和区四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围绕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东向发展、招商立区、工业强区、农业稳区、科教兴区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平正义,更加注重发展的效益、增长的质量,实现南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到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9亿元,年均增长17%;财政收入达3.84亿元,年均增长2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97亿元,年均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72元,年均增长7%;城镇化率提高到40%

    为确保奋斗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大力实施东向发展,加快跨越式发展进程

    切实从观念、政策、体制、机制上全方位对接和融入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加快率先崛起的步伐。抓住滁宁快速通道开工建设的有利时机,形成新的工业经济走廊。建设乌衣工业大道,加大乌衣、腰铺等集镇建设,加快南谯政务新区建设步伐,主动与长三角地区实行无缝对接。支持我区企业参与长三角经济区的产业协作和分工,通过引进消化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与长三角企业紧密型的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发挥我区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面向长三角和先进发达地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力争5年内完成58亿元的招商引资任务,一批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实力较强企业投资落户南谯。

    (二)全力建设工业园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举全区之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5年投入2.5亿元,力争到2011年建成面积达10平方公里,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完善、承载能力较强的高档次园区。支持沙河、大王、黄泥等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扶持引导现有的优势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整合,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紧紧抓住滁州成为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省打造合肥、芜湖、滁州为机械制造业、家电制造业金三角的机遇,大力发展配套业,着力新培育2—3个优势产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不断加快我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把南谯建设为具有自身特色的东部先进制造业产业转移承接基地,成为滁城及长三角地区的工业配套基地和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力争到2011年二产比重达55%,实现工业增加值23亿元,形成产值超10亿元企业1家、超5亿元5家、超亿元20家、规模以上企业120家的梯次发展格局。

    (三)统筹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加大城乡基础设施投入,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民向小区集中,推进城镇化进程,五年后集镇建成面积达20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0万人。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五年后达40%。按照因地制宜、择优发展、突出特色、完善功能的要求,加强经济强镇建设,力争5年内培育4个税收超5000万元、3个税收超3000万元的经济强镇。认真实施南谯区旅游发展规划,把旅游道路建设和村村通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和保护好旅游资源,增强旅游业实力;发展商贸、物流、现代金融、咨询等服务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型小城镇。努力形成以滁城为中心,以经济强镇为支撑,以中心集镇为基础,功能互补、梯次递进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完善区乡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5年内投入1.5亿元,修建改建集镇道路20公里,乡村道路639公里。

    (四)扎实建设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农业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五年内实现优质水稻基地30万亩,特色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7万亩,滁菊、茶叶和苗木花卉特色农产品基地分别达1.5万亩、2.5万亩和4万亩,肉、蛋、奶产量分别达3万吨、0.5万吨、1万吨。新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10家,新增无公害、绿色农产品10个和15个。认真组织实施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力争在5年内试点村镇基本实现居住相对集中、社区基本形成、服务管理功能基本完备。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产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更新改造泵站0.7万千瓦时,改善灌溉面积18万亩,加固两河堤防20公里,除险加固病险库44座,改造农田5万亩,解决饮水安全8.3万人。着力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民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和知识型转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平等接受公共服务的权利。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动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乡村治理新机制。

    (五)深化各项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全面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任务,实现区属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和行业中整体退出;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运营体制和方式;认真贯彻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支持成立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扩大企业直接和间接的融资渠道;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切实提高服务效率;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动经营性事业单位逐步全面走向市场;继续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深入推进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和部门预算;继续推进小型水利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合理配置林水资源;全面推开种子、畜牧兽医、水管单位等管理体制改革;严格执行国家耕地保护政策,依法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土地市场,最大限度盘活土地资源。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认真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科技兴工、科技兴农步伐,巩固全国科技进步区成果,加大投入,争创全国科技先进区。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发展高中教育、幼儿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各类人才培育、引进和利用。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南谯。坚决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强化优质服务和利益导向,建立计划生育新观念,稳定低生育水平。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加大农村文化体育阵地建设,巩固调频广播,加快南谯有线电视建设,到2011年,实现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全部通广播电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城镇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全覆盖,积极推动工伤、生育保险。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养老保险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强对农村留守老人、儿童服务管理教育工作,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平安南谯,构建和谐南谯。

    三、2007年重点工作

    2007年,是区四届政府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对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实现南谯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26.3亿元,较2006年(下同)增长17%;财政收入1.6亿元,增长2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9亿元,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3486元,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5亿元,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4.2%。力争各项主要发展性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控制性指标低于全市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努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突出抓好良种引进、繁育和供应,推广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水稻、小麦等大宗农作物优质化率,今年优质稻连片生产示范基地要达15万亩,五早作物达15万亩,发展优质粮油40万亩,苗木花卉3.2万亩,特种水产养殖4万亩,滁菊0.5万亩,茶叶1.7万亩,花生5万亩,草坪1.2万亩,无公害蔬菜3万亩,奶牛3500头,生猪25万头,家禽700万只。完成造林1万亩,建设农田林网1万亩,绿化乡村道路100公里、自然村庄500个。扶持绿一集团等省、市字型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全年订单面积力争达40万亩,其中优质稻订单面积20万亩。继续推进品牌战略,努力增加3个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产品。抓住畜禽水产品市场行情趋好契机,大力发展养殖业,推广良种,培植养殖大户,扶持发展一批规模养殖小区,加强疫病防控,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加快乌衣农贸大市场和北湖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圩区的苗木花卉、山区的花生等市场建设和管理。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产品运销经纪人队伍,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继续发展各类农产品产业协会,新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0个,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大力培植经济强镇。把培植经济强镇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乌衣、腰铺、沙河三个市级经济强镇,要坚持走工业强镇路子,以工业的发展带动一、三产业快速发展。今年乌衣、腰铺财政收入要分别达4000万元、沙河镇力争达2000万元,区级经济强镇达1000万元以上,力争新增1—2个市级经济强镇。认真做好乌衣9.3平方公里和高速铁路站前区10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规,做好大王、沙河、黄泥工业集中区规划,完成章广、施集、城郊及腰铺的总体规划修编。通过争取银行贷款、规范土地运作等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推行乌衣红山示范区建设的做法,加快集镇建设,今年全区城镇化率达32%。扶持有条件的乡镇积极申报省级发展改革试点镇。加强土地管理,依法严厉打击违法建设,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在稳步提高农民种养业收入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农民非农产业的收入。认真落实四补一免等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各项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努力创建优秀旅游乡镇,抓好九天峰、红花湖、双桥水库等休闲度假基地和古清流关建设,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配送、综合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继续实行万村千乡工程,鼓励支持供销商业总公司、金谯粮油有限公司、徽商集团、辉隆集团流通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力争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商贸企业2家,超5000万元2家,以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继续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放在突出位置,通过阳光工程等平台,加快农民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力争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4万人。

    大力创建农民新生活。建立新农村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鼓励帮扶单位和企业、致富能手等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道路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支持乌衣红山示范区建设。投入3000万元,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四清四改力度,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民主管理机制,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力争有线电视入户达1.5万户。丰富农民文化体育活动,破除封建迷信,加强殡葬管理,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文明健康的新生活。

    (二)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壮大经济规模

    扶强扶优,壮大优势产业。在企业融资、项目用地等方面,对重点企业和成长型企业予以倾斜,鼓励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加快滁州银丰担保公司和区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运作,积极为企业筹措发展资金,帮助企业积极争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建立和完善鼓励自主创新政策,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重点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攻关,把我区现有的优势产业做大规模、做出特色,努力形成一批主业突出、行业领先、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围绕区内外骨干企业抓配套,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聚度。今年实现规模以上企业60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1家,超亿元企业10家,超5000万元10家,超2000万元1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20亿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快速提升经济总量。坚持力度不减,强势推进招商引资,确保今年实现招商引资较上年增长40%。在坚持一、二、三产业全面招商的同时,继续把重点放在引进工业项目上,确保工业招商引资额的比重占80%以上。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改进方法,实行招商引资向招商资转变,严把招商项目国家产业政策关、环保政策关和投资强度关,要在招大项目,招生产终端产品、牵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上下功夫。抓住当前东部地区加快结构调整的机遇,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招商、组团招商。进一步强化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全方位做好大唐电厂项目的服务工作,促其尽快落户南谯。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今年在考核实际到位资金的同时,把项目竣工投产作为考核重点,促进项目落实和加快建设进度。加快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园区管理水平,抓住南谯工业园升格为省级工业园的契机,尽快争取落实国家开行8000万元贷款,合理使用4000万元省财政间隙资金,加快园区建设,全面提升南谯工业园的规模和档次。投入1亿元,实施乌衣工业园一期3平方公里、腰铺工业园二期2平方公里和担子工业园二期1平方公里的“321”工程。支持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加快规划和建设步伐。

    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催生一批中小企业。认真落实鼓励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再掀全民创业热潮。支持建立民间出资的商业化担保公司和会员出资的担保公司,鼓励信用合作社向符合条件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继续推进二次创业活动,引导民营企业深化改革,完善内部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商会和各类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民营企业加强联合,提升档次。鼓励企业广泛参与各类经贸活动,努力拓宽外向型企业国际市场发展空间。

    (三)扩大投资,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高度重视项目工作。抓住国家在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企业创新、装备制造业等方面加大投入、促进中部崛起和省、市实施东向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努力增加建设资金投入。建立项目管理部门联动机制,认真做好与上级有关部门的协调和衔接。今年力争2—3个项目进入省“861”计划。大力争取国家小型、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滁河堤防加固项目。认真做好《南谯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积极申报章广、珠龙、施集等乡镇的土地复垦项目。积极申报并落实基层司法所、基层人民法庭、检察院技侦楼续建、教育危房改造、乡镇卫生院扩建、村级卫生室改造和基层计生服务所建设等项目。认真落实乌衣农贸大市场、格拉斯玻璃二期、江淮扬天特种汽车、凤凰实业家电生产线、宏源喷涂自动化、天达汽车改装、绿一环保板业、珍珠水泥余热发电等重点项目建设。配套100万元,继续抓好世行加灌等农业综合开发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项目。积极争取蚌宁高速公路黄泥段预留出口早日开通。实施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建设10个生态村和100个生态示范户。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全区基础设施建设总投入约2.5亿元,其中区财政投入1230万元。投资3000万元,完成120公里村村通工程;开工建设乌衣工业大道;进行乌衣红山工业园建成区整治;全面改造南谯工业园区内老滁全路段;改造集镇下水道3公里,建人行道板4000平方米;完成腰铺节水灌溉、大王末级渠系建设和珠龙民办公助水利工程;完成220万土石方水利兴修任务,投资600万元建设人饮工程,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52万人;投入400万元开工建设大王35千伏变电工程。

    切实加强财政金融工作。今年全区财政收入预算安排1.6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地方性收入预算9475万元,增长34.7%;支出预算1.91亿元(含上级转移支付支出),增长32.4%。在坚持发展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征管体系和征管手段,加大依法征管力度,应收尽收,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对各预算单位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坚决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强化对重点单位、重点项目资金的审计,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高度重视金融业的发展,加强银企沟通,搭建银企恳谈、项目对接等融资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

    (四)加快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实施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攻坚。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积极筹措改革资金,集中力量打一场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歼灭战。以公开处置资产为主要手段,完成绿一米业、绿一滁菊、大成面粉厂、陶瓷厂等剩下13家企业改制任务。改制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规范操作,妥善安置好职工,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

    稳妥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思路,创新社会事业投资体制、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形成以政府为主、各方参与的社会事业发展新机制。加快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改转为企业进程;积极稳妥地进行社会公益类和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完善军转干部和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办法,鼓励支持他们自主择业。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严把进人关。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快建立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新机制;优化乡镇机构设置,创新乡镇工作机制和方式。继续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乡财区管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以深化山场、水面、小型水利设施和林业等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措施,努力增加集体收入,积极化解村级债务。

    (五)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战略,建设创新型南谯

    优先发展教育。认真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实施“551”名师培养工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大教育布局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行中心小学教师到村小轮岗制度,均衡教育发展。高度重视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幼儿教育。支持二职高申报省级示范职业高中,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创建各类示范学校。积极筹措资金500万元,改造危房1.3万平方米。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紧紧围绕南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稳步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积极编报科技项目,加大争取项目力度,今年,要争取省部级项目3个,市级项目4个。扎实做好滁菊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安徽省非金属矿工程技术中心等省市重点项目实施工作。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争取科技型企业达15家。

    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认真组织实施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为各类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把引资与引智结合起来,广泛吸纳各类人才来南谯发展创业。高度重视熟练技工的培训工作,逐步解决农村农技、林业、兽医等人才匮乏的问题。进一步弘扬敢试敢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放手让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才尽其用,为南谯快速崛起提供可靠的人才和智力保证。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高度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以争创省优质服务区为抓手,开展优质服务区、先进乡镇和先进合格村三级联创活动,为农村育龄妇女提供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区财政继续实行以奖代补政策,重点加强章广、汪郢、乌衣、沙河4个乡镇计生服务所建设。切实落实村为主,强化责任,加快后进村转化,夯实工作基础。下大力气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大力实施关爱女孩工程,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确保实现进位创优目标。

    高度重视生态南谯建设。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土地开发整理步伐,积极争取挂钩项目,解决重点集镇经济建设中土地瓶颈问题,确保挂钩指标达500亩。认真组织实施沙河镇土地整理项目。全面整治和规范矿产资源管理和开发秩序,合理开发区域内绢云母等稀有资源,坚决关闭开采薄弱型小企业。依法严厉打击违法采砂活动。突出抓好污染企业治理工作,依法关闭、搬迁花山采石企业。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大力加强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循环式生产,倡导循环式消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七)重视民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认真落实好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完善就业一条街建设,做好创业园区后续服务工作。投入阳光工程配套资金15万元、再就业配套资金20万元,加大岗前培训力度,实现岗前培训1700人次。坚持在经济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通过兴办新企业、壮大老企业、发展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形成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大幅增加的良好局面。今年,新增就业800人,实现再就业6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不超过4%。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和工资协商制。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努力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的扩面力度,启动女职工生育保险,引导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力争今年失业、医疗参保人数分别达7000人和11800人。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管理体制,继续做好未参保企业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稳步推进城镇低保乡镇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今年,区级财政投入140万元用于低保、失业保险、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职工最低生活保障等项目的资金配套。高度重视和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完善对城镇困难职工、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等各项制度,使广大困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得到保障。

    着力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投入配套资金150万元,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投入40万元贴息资金帮助乡镇卫生院贷款购置医疗设备。完成全区136个行政村卫生室的组建、达标工作,实现卫生服务乡村一体化。高度重视卫生监督所和红十字会工作。全面落实重大传染病防控措施,及时有效地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加大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工作力度,依法打击非法行医,整顿医疗市场,改善群众就医环境,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努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认真贯彻《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综合素质。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提高乡村文明程度。继续扎实开展文化下乡杜鹃花工程等群众性文艺活动,加强农村文化体育阵地建设。加强区内网吧等娱乐场所管理,净化文化市场。继续巩固调频广播,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面。

    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完成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和《南谯区志》编修工作。继续发展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事业,高度重视人事编制、审计、统计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作用,认真做好国防教育和动员、人防、双拥及民兵、预备役工作,维护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度,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推进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高预防和快速处置能力,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扎实开展五五普法和民主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全区人民的诚信意识、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南谯活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大《信访条例》学习和宣传,增强依法处理信访案件能力,认真排查和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切实保障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和谐温馨的健康型社会。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行政能力

    提高政府执行力。全面实施《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和培训,建设学习型机关和学习型干部队伍,做勤奋学习、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表率,切实提高政府机关及公务员的执行能力。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制,奖勤罚懒,用能去庸,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建设责任型政府。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发扬民主,团结共事,正确对待和处理意见分歧,保证重大问题上的统一意志和行动。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失职渎职行为;减少繁文缛节,杜绝推诿扯皮,着力解决无人执行、无力执行、无心执行的问题,切实做到执行任务不讲条件,完成任务必须保证,确保政令畅通。

    提高政府公信力。大力提倡雷厉风行、抓紧实施的工作作风,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大力弘扬敢于直面困难、正视矛盾、攻坚克难的精神,以实干、善干、干成、干好来成就事业,赢得民心,树立形象。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决策效果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依法行政,确保政府各部门和公务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正义。加强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增强公务员诚信观念。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主席建议案、委员提案,切实履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各项承诺,恪尽职守,科学承诺,有诺必践。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打造诚信政府,建设诚信南谯。

    提高群众满意度。牢记人民政府为人民的宗旨,切实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了解实情、体察疾苦、吸取智慧、获得力量,把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实、抓好。在经济建设中更加注重环境优化,在改制改革中更加注重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扶残助弱,帮民富民,打造亲民爱民的政府。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勤俭持政,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公务员廉政教育;严格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建设清正廉洁的政府。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实行阳光政务,完善行政监督机制,主动接受人大和政协的法律、民主监督,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行政权力运行透明度,建设透明政府。

    创新政府管理。在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服务,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让群众更直接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得到更多的实惠。积极探索建立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政府部门履行法定职责、完成工作目标任务、使用财政资金、依法行政以及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支持创新创造,鼓励敢闯敢为,努力建设创新型政府。

    各位代表,新的征程催人奋进,新的使命光荣神圣。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南谯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为建设南谯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谢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