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6-02-18 00:00
    【字体:打印

    南谯区五届人大

    五次会议文件(一)

     

     

     

     

     

     

    ——2016年1月28日在南谯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区长  姚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回顾“收官年”,干事创业的势头迅猛

     

    2015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挑战,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坚持稳中奋进、好中加快的工作总基调,主动作为,只争朝夕,大力实施“6114”工程,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5亿元,同比增长9.8%,增幅全市第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4亿元,同比增长25.4%,增幅全市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4416万美元,同比增长25.8%,增幅全市第二;财政收入15.82亿元,同比增长13.5%,增幅全市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亿元,同比增长12.5%,增幅全市第三;工业增加值43.2亿元,同比增长11.1%,增幅全市第五;预计实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897元、10529元,同比增长10%、11%。大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进入全市第一方阵,圆满完成年初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成功收官,为“十三五”开局打下坚实基础。

    (一)聚焦做大做强,产业转型升级令人振奋

    工业亮点纷呈。以区领导直接联系、区直部门跟踪帮扶企业为抓手,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建立健全“逐地、逐园、逐业、逐企”的调度体系,强化帮招、帮抓,全力以赴帮助企业转方式调结构扩总量。企业规模更大。重点扶持奥特佳商用压缩机、天达汽车、恒昌机械、中联水泥等13个成长性好的规上企业。奥特佳商用压缩机实现产值1.7亿元、税收2600余万元,增幅超200%;天达汽车通过工信部汽车研究院生产专用车资质审核认定,由配件生产企业升级为拥有20余款车型生产资质的车企;中联水泥摘得600亩石灰岩矿采矿权。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0余项,完成工业及信息化技改投资20.5亿元,同比增长120.4%。加快推进“三上”工程,规上企业达13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63家,比上年增加7家,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81.2亿元,同比增长16.4%。产业结构更优。巩固传统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实现总产值154.1亿元,增长17.6%。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企业总数达13家,实现产值22.8亿元,增长32%,增幅全市第四。43个项目列入省“861”重点项目名录,项目总投资461亿元,完成投资41亿元。创业更趋活跃。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成“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新增个体工商户1220户、私营企业651家,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3.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6.5%。

    三产热点迸发。大力培育重点企业、消费热点,推进三产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菊花博览园建成,开园2个月接待游客60万人次,从建设推进速度到吸纳辐射广度,在全市乃至全省再创“南谯现象”;金甲溪森林漂流全面投入运营,章广红色文化旅游节(枫叶篇)成功举办,章广镇被评为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长城国际动漫旅游创意园被评为第五届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增添假日旅游新亮点。新兴业态方兴未艾。积极培育扶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大力推动大雄食品城转型,引入北京恩源“互联网+”项目,入驻电商10家。扶持新型金融机构做大做强,融资性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总注册资本金达8.4亿元,新增担保贷款12亿元,新增发放小额贷款4.5亿元。积极推进企业挂牌上市,索艾玻璃、鑫彩纸业、健颐源蜂业3家企业在安徽省股交中心挂牌,志成农业签订主板上市正式辅导协议。全年净增限上商贸企业10家,总数达91家,重点服务业企业达47家;服务业增加值18.3亿元,同比增长13.4%。

    农业看点精彩。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机械化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发展迅速。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5万亩,总量达23.5万亩。重点培育100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86家,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19家。建立各类标准化示范基地22万亩,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分别达63个、21个,“三品”认证总数居全市前列。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快速推进。乌衣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被列为全省示范区现场会观摩点,章广枫树产业基地被列为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腰铺、珠龙农业示范园成功申报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根基进一步夯实。投资1.9亿元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连续五年省“江淮杯”评比榜上有名;高标准开展滁河综合治理工程,铺设堤顶沥青道路17公里,同步打造17公里滁河景观带,得到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高度评价;战胜滁河流域历史上水位最高的“6.26”特大洪水,确保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聚焦提升后劲,项目快速建设催人奋进

    重大项目快速推进。滁州高教科创城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基本完成,展示厅正在建设;南工滁州科教城启动区控规获批,投资2300万元、3.17公里的一期路网竣工,投资34.5亿元的9个研发型高科技项目规划编制完成;获得国家项目资本金专项建设基金1.3亿元,6200万元的棚户区改造项目获批。河海大学、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碧桂园欧洲城一期竣工交付,配套滁州城南医院对外营业,二期118亩双语学校开工,115亩商住地块规划方案完成。远望特种影视创意文化产业园一期211亩成功摘牌,4D动感球幕剧场单体项目主体完工。富力新型社区一期578亩商住地块开工。皇庆湖工程景观配套规划概念方案完成,大坝主体完工,水库项目获批,投入1.5亿元征地4490亩。

    招大引强硕果累累。率先明确区政府班子招商引资任务,成立副区长带队的招商小组,组建31个产业招商小分队,招商工作取得新突破。实施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全面承接南京等地产业转移之势。投资  10.8亿元的众望高分子材料、8.2亿元的金鹏幕墙、3.2亿元的光大生物质发电等50个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投资5亿元的瑞科特电气、4亿元的章广风电二期、3.2亿元的承宏实业等25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投资5亿元的格锐矿业、2 亿元的天达罐装车、1.8亿元的瑞联节能建材等20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其中,亿元以上在建项目 65 个,总投资超  195  亿元。实现招商到位资金65亿元,招商项目当年开工率、投资额均创历史新高。在全市开展的“双百行动”中,新签约、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20个、6个、9个,完成率分别居全市第一、第四、第二。

    发展要素保障有力。资金上,政银企联手,狠抓信贷投放。成功与徽商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金额50亿元;新增融资平台2个;新增获批授信19亿元,新增到位资金17亿元,融资额超前四年总和,创历史新高。累计支付各类资金21亿余元,其中贷款本息9.1亿元、征迁资金2.9亿元、工程建设资金8.4亿元、土地置换资金0.8亿元;争取债券资金置换政府债务6亿元,实现了“资金不断链、项目不停顿、政府不失信”。项目谋划申报有序,新增谋划亿元项目50个;4个项目获得国家项目资本金专项建设基金2.2亿元;完成132个中央、省投资项目申报,争取到位补助资金4.1亿元。用地上,扩大增量与盘活存量并举,对乌衣、沙河、腰铺等镇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修编;积极对接土地整改清理,整改“已批未供”土地2600亩;完成“四类土地”清理,依法收回闲置土地2宗;争取各类指标4420亩,有效保障了“6114”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需求。顺利完成工业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成果审核验收,为开发区“去筹转正”提供了有力支撑。征迁上,全面完成胜天河改造、长城影视三期、滁州高教科创城首期、富力新型社区一期等10个地块共计7.9万平方米的房屋征收,为市区重点工程顺利推进打下坚实基础。用工上,大力开展企业用工帮办服务,举办各类招聘会17场,帮助奥特佳等企业解决用工3000余人。科技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新增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筹建全市第一家民营科技孵化器;申请发明专利300余件,授权72件。

    (三)聚焦统筹发展,城乡加速变样令人鼓舞

    城市面貌全面提升。着力在美、新、好上下功夫,努力提升城市品质。老城形象实现大提升。理顺老城区改造体制机制,投资5000万元,实施10个改造建设项目。安宁路公共照明、老城区绿化提升、天达雨污管网、双庙路下水道和主干道弱电下地等工程完工;金容宫路改造主体完成,沿街外立面改造一期启动735户;大、小停车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规划建设的第二农贸市场方案和运营模式正在完善;为交警乌衣中队充实10名协警、乌衣城管大队充实8名协管员,加快解决街道车辆乱停、摊贩乱摆问题。新区保障实现大提升。锦绣湖三期竣工交付、四期主体完工,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实施新城供水保障工程,建成沿洪武路输水管道,接通了市三水厂水源,有效保障新城供水安全。投入4530万元,完善各类管网53.7公里,完善供电、通信等市政公用设施;新增和提升绿地65万平方米。承载功能实现大提升。投资2600万元,建成洪武路连接线,洪武路全线贯通直通高铁站。启动实施富力地产配套路网、六期路网二标段,总投资3.7亿元、12.6公里的拓展区一期“两纵两横”路网竣工通车,基本实现大循环与小循环顺畅联通。马滁扬高速在洪武路设立道口,将南谯新城带入高速时代。

    镇村建设比学赶超。积极开展小城镇建设竞赛活动,投资9650万元,在8个镇政府驻地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完工项目69个,正在实施项目8个,集镇功能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县乡道改造24.9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6座。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投资9230万元,重点推进北关、汪郢、李集、常山、广卫5个中心村建设,其中,结合古清流关旅游开发,着力将北关美好乡村打造成为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的生态文化村。大柳镇曲亭村和乌衣镇黄圩村被评为“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生态环境优势凸显。完成造林1.55万亩,占省下达计划的143%,森林覆盖率达39.2%,居全市第一,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安徽省森林城市,乌衣镇、沙河镇获省级森林城镇称号;完成秸秆机械化还田55万亩,秸秆禁烧零火点。

    城乡管理多管齐下。围绕创体制、活机制、抓重点、聚合力,扎实开展城市净化、美化、管理执法等提升行动。运作采用市场化。按照管养分离、重心下移、市场运作的思路,推动环卫保洁市场化改革、标的化运营,实现投入的节约、效能的提升。投入1540万元,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城区主次干道机扫率达100%,实现洒水、机扫和垃圾清运全覆盖。管理依托网格化。建成城管信息采集系统,科学划分管理网格,组建信息采集员队伍,配备对讲机、执法记录仪等,对城市各管理节点、执法区域实施监控,实现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的数字化管理,实现“人管”向“技管”转变。联动实现一体化。积极推行“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模式,建立区、镇(社管中心)齐抓共管城市管理机制,先后组织实施城区夏季市容环境专项整治、绿色发展百日提升、城市出入口集中整治、城区违法建设专项整治等活动,对清流路、南谯路、中都大道、丰乐大道等主次干道全面实行长效管理,为第五届中国农民歌会营造良好市容环境。累计查处各类违建152起,拆除1.4万平方米,开创了环境整治工作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新局面。投入1905万元,稳步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全覆盖工作,人居环境得到优化。认真执行滁城烟花爆竹限放规定,取得良好成效,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

    (四)聚焦民生改善,福祉共享局面令人欣喜

    民生保障有了新提高。坚持民生为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投入3.75亿元,实施31项民生工程。发放涉农补贴1.5亿元。加强就业困难群体援助,新增城镇就业3582人,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22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项社会保险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城市低保最高标准上调至475元/人/月,农村低保最高标准上调至2640元/人/年。新开工保障房705套。

    社会事业有了新发展。教育投入4.39亿元。建成第二实验小学、第十一中学、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湖心路小学一期扩建工程,新增3所标准化公办幼儿园,改造5所普惠制幼儿园,解决了城南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问题。教育水平稳步提高,滁州六中成功站稳滁城市直两区名校行列;二职高更名为市旅游商贸学校,“对口升本”实现零的突破,中职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全市率先完成卫生、计生机构整合,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行财政经费定项补助,设立边远镇卫生院岗位津贴,五院成功创建二级综合医院。红十字会工作取得突破,代表安徽省在全国基层红会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扎实推进新农合大病保险工作,群众满意度全市第一。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区文化馆、图书馆和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建成4个农民文化乐园。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全市领先,政府门户网获得中国政务网站优秀奖、省政府网站绩效考评优秀奖。区机关事务管理局获得“国家级第二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2015年向全区人民承诺的实事全面完成。完成银东、银西、刨花板厂等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改造城南公厕5座。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窗口顺利入驻政务服务大厅。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完成验收。在皇甫、李集、张浦郢等9个被撤并乡镇原政府驻地建成便民综合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完成沙黄水厂和乌衣、腰铺镇供水管网工程,解决农村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模式,完成珠龙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完成珠杨路、黄泥岗-张浦郢道路改造工程,建成通村公路32公里。开通滁城至沙河公交。完成施集镇孙岗村等23个村卫生室改造。

    社会治理有了新加强。顺利完成第三次社区“两委”统一换届工作,在乌衣镇黄圩村、汪郢村复制推广“一委两村(居)”基层治理模式,成立文昌花园、发能国际城等7个城市社区。高度重视综治维稳信访工作,强化“两站两中心”平台建设;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开展各类“平安创建”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圆满完成“六五普法”任务;落实“党政同责”,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无重特大事故发生,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编制、双拥、供销、对台、保密、防震、减灾、应急、消防、档案、地方志、工商联、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全面进步。

    各位代表,2015年,为“十二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过去的五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富区、绿色兴区、同城发展、特色富民”五大战略,迎接挑战,破难奋进,破解了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难题,使“十二五”成为我区发展历程中实力提升最快、发展活力最强、发展环境最优、城乡变化最大、群众获得最多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五年来,我区相继获得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全国学前教育先进县(市、区)、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先进县(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市、区)、全省知识产权强县工作示范县(市、区)、安徽省森林城市、安徽省林业产业十强县(市、区)、安徽省平安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区、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优秀县(市、区)、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区、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省水库移民项目实施考评先进区、省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省级示范区等“国字号”、“省字号”荣誉称号。同时,区直多个部门在国家和省市综合考评中取得优异成绩,区粮食局荣获“国家和全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范单位”称号,区教育体育局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区审计局荣获“全省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区人武部被南京军区授予“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等等。

    这五年,是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9倍、3.4倍、3.3倍、2.7倍,年均分别增长13.1%、28.1%、26.8%、22%。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连跨50亿元、60亿元、70亿元台阶,财政收入连跨5亿元、10亿元、15亿元台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28.5:52.4:19.1调整到19.6:57.1:23.3。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近六成。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南谯工业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9.74平方公里,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20%以上的目标,在全市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综合考评中进入前列。

    这五年,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持续倍增的五年。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部署,推进各项重点改革,改革红利加快释放。社会事业方面,组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稳步提升,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探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农村综合改革方面,探索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得到省市充分肯定;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完成滁菊研究所改制。行政体制方面,在全市率先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编制完成区镇两级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实现所有权力进清单;突出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在全市率先公开所有区直单位“三公经费”;稳妥有序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财政金融方面,南工大滁州分校区基础设施工程等三个项目进入省级PPP模式项目库;在基层医疗、公共卫生、公益性岗位、审计服务等多方面实行政府购买服务。

    这五年,是城乡建设同步推进、市容村貌日新月异的五年。南谯新城平地崛起。终结“有区无城”历史。投入近50亿元,实施70多项重点工程,建成道路50公里、亮化道路40公里,铺设自来水管网20公里、污水管线54公里、燃气管道21公里;新增绿化面积近300万平方米。政务中心、双洪公园、第四小学、洪武东路、污水处理厂等 60个重点项目交付使用。锦绣湖、桂香园、银丰、竹园等7个近100万平方米安置小区交付。镇村建设如火如荼。城镇建成区由“十一五”末的21.68平方公里扩大到26.5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10.65万人增加到13.4万人,城镇化率由42.5%提高到51.8%,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医院等一大批生活公用服务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启动12个美好乡村建设,实施264个项目,完成投资2.44亿元。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完成交通投资4亿元,改造县乡道158公里,建成通村公路524公里,实施危桥加固改造32座,道路建设通村到组;投资12.5亿元,基本完成滁河防洪近期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加固堤防57.35公里,除险加固病险小水库107座。

    这五年,是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投入资金69.6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9%,年均增长28.1%。老村干、老民师等“七老”群体补助及时发放。新增城镇就业1.54万人。城镇五项保险参保人数年均增幅5%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2%。不断提高低保标准,年增幅超过10%,实现应保尽保;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1个,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超过60%。教育投入逐年增加,区财政教育经费投入由2011年的2.71亿元增至2015年的4.39亿元;新建、改扩建14所公办幼儿园,完成34所学校标准化改造。建成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场馆63个。卫生计生工作水平稳步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市有位次、在全省有影响、在全国有“声音”;城乡居民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群众就医条件得到很大提升。

    这五年,是民主法治全面加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的五年。政府建设不断加强。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主题教育活动,聚焦 “反对四风”,强化宗旨意识,进一步改进作风、优化服务,不断提升政府工作效率。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完善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和法律顾问制度,政府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主动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区委、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办理人大议案12件、建议109件、政协提案166件。全面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强化审计监督,实施审计项目769个,节约财政资金2.2亿元。完成建设工程与政府采购794项,节约资金9.8亿元,节约率16.4%;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成立招商帮办中心,建立基建联合审批服务平台,实现“一站式”服务、“一表制”收费,简化审批流程和办理时限,平均审批时限压缩到2.72个工作日,服务满意度显著提升。

    各位代表,五年的奋进历程充满艰辛,五年的发展成就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历届政府励精图治、不懈奋斗的结果,是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全区人民砥砺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人民团体、驻区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离退休老同志,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南谯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区域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优,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部分重点项目建设不快;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增多,保民生、促发展的压力加大,公共服务、民生改善与群众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镇域经济不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少数干部的发展理念滞后,还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举措,认真加以解决,不辜负全区人民和各位代表的期望和重托。

     

    二、展望“十三五”,发展升级的引擎强劲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型的攻坚期,也是加快发展、冲刺全市前三的关键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正大力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建设等多重机遇叠加实施的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我区生态、区位、资源优势突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空间大,随着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重点项目产能持续释放,为我们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多年努力打下的坚实基础,为我们实现新的更大突破提供了良好条件。我们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努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主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持之以恒实施生态立区、产业强区、科教兴区战略,稳中奋进,好中加快,能快则快,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实力南谯、活力南谯、魅力南谯、法治南谯。

    在区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导下,区政府编制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今后五年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五个发展,实现“四个翻番”,全面冲刺“全市前三”,争当全市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排头兵。推动“五个发展”,即: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全面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实现“四个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14年实现翻番;全面冲刺“全市前三”,即:综合实力考评进入全市前三。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且逐年递增;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4:62:24左右;财政收入30亿元,年均增长超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亿元,年均增长13%;全部工业总产值31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外贸进出口5230万美元,年均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07元,年均增长9%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75元,年均增长12%以上;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森林覆盖率达4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化率提高到58.3%。

    “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着力推进创新发展,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基本建成创新基地。依托南工滁州科教城、河海大学“世界水谷”总部基地、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等一批牵动性大、配套性强的大项目,高标准建设滁州高教科创城,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平台。力争到2020年,滁州高教科创城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比较齐备;建成大学科技园5家以上,引进教学科研单位30家以上,其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5家以上,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构建现代产业基地。全面落实省市“4105”和区调转促“456”工程,加快构建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快培育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构建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生态文化旅游等新兴业态,打造电商产业园、西部山区百里生态旅游观光带,筑牢现代服务业发展根基。坚持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将各类农业示范园区作为主要载体,实施“8815”工程,奋力推进农业生态产业化和一、二、三产融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纵深推进各项改革。坚持扩大开放,大胆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增强科学发展的活力。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加快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减少政府审批事项。

    (二)着力推进协调发展,构筑平衡发展格局。实施基础设施完善工程。争取省市支持,重点推进滁章路、S312、滁定路升级改造,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加快构建以国省道、重要县道为骨架,高密度农村公路为基础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滁河和清流河防洪、皇庆湖、清流河乌衣港等工程。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工程。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充分发挥南谯新城在优化空间、集聚人口、带动发展中的作用,提升新城城市品质。完善全区城乡规划体系,加大小城镇建设推进力度,分步实施7921户棚户区改造,实现全区集镇面貌显著改善。实施镇域经济振兴工程。根据区位特点、产业基础、资源禀赋、自然条件等,对8个镇实行分类指导、分类施策,培育壮大镇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格局,做大做强镇域经济。

    (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安全。加快西部山区生态区、胜天河湿地生态区、黄圩湿地生态区建设,着力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争创1个国家级生态镇、5个省级生态镇、10个省级生态村、40个市级生态村以及4个省级森林城镇。重点加强沙河水库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完善生态监管制度,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强化环境治理。实施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开展水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强化固体废弃物分类管理。继续落实秸秆禁烧责任制,大力推广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推动循环发展。严格新开工项目环评准入条件,重视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认真落实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

    (四)着力推进开放发展,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坚持向南发展,着力推进与南京江北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一体化,在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展。精准承接产业转移。紧盯南京及长三角等资源集聚地,依托科创城研发优势,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转移,推动先进制造、新材料产业集聚跨越发展。加快休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差异化特色产业布局,提供融入南京经济圈的高层次配套服务。提升园区承载力。推动园区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相统一。持续推进园区改革,重点推进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改革和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全力推进园区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

    (五)着力推进共享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就业创业。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培育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就业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竞争能力。健全城乡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城镇职工五项社会保险参保比例,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入,逐步完善社会福利事业运行机制。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大公共交通、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财政投入。推进卫生机构功能整合,完成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推进全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基层文化事业扶持力度。

     

    三、抓好“开局年”,扬帆起航的信心十足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新常态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起步之年,还是加快“调转促”的推进之年,开好局、起好步,对顺利完成“十三五”总体目标任务至关重要。2016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1%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项目引领,倾力厚植发展优势

    聚焦“566”行动计划。围绕“调转促”四大发展目标,打造创新驱动、工业提升、服务业发展、农业现代化、镇域经济振兴五大加快发展平台,强力推进“一城、一镇、一区、一园、一带、一片”等“六个一”重点工程,通过强力推进总投资264.3亿元的60个亿元以上区级重点项目,引领增长势头进一步向好,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

    聚力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强发展后劲的重中之重,掀起招商引资新热潮。强化产业招商小分队作用,依托滁州高教科创城、工业开发区等平台,招大引强,力争全年实现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0个,实现到位资金65亿元,其中,超10亿元以上的特大项目1个,5-10亿元大项目2个,亿元以上项目37个。全年实现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0个、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20个。

    聚拢发展要素。强化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保障,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新增获批授信5亿元;全力推进公司债券发行工作,力争实现阶段性成果。继续做好国家项目资本金专项建设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力争获批5亿元。完成土地规划调整、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保障重点项目土地供给,积极争取项目用地指标,获批各类建设用地指标3000亩。

    (二)突出高位推进,全力建设滁州高教科创城

    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按照产、学、研、城“四位一体”发展理念,有机融合乌衣镇区,完成约30平方公里的滁州高教科创城(园区)总体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并争取获批,加快构建符合城市发展进度和特点的规划体系。

    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大规模引进社会资本,积极探索引入PPP合作模式,加快科创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7亿元,实施新城供水、供电、燃气等18项市政工程,锦绣湖四期、白庙安置点、杨庄安置点建成交付使用,加快建设滁宁快通拓宽、滁阳路、文华路、六期路网二标段等总长17.4公里的7项道路工程。快速推进皇庆湖工程,完成赵桥闸拆除重建工程,提高新城防洪标准。

    务求初步展示形象。开工建设南工大启动区9个项目,力争部分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加强与河海大学沟通,完成项目选址、规划、立项等前期工作。加大与南理工、南京审计大学等高校对接力度,力争开工建设南京科技职业学院职教园、南理工校区建设工程,争取新增联系高校2-3家,以校引资项目5-7个。建成大学科技园1家以上,引进教学科研单位5家以上。力争招引战略新兴产业企业10家以上。继续推进碧桂园欧洲城二期、富力新型社区一期建设,远望特种影视文化产业园部分单体项目建成并运营。

    (三)突出转型升级,强力夯实产业强区根基

    力促工业园区扩量提质。立足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加快压缩改造“低小散”老企业,加快招引“高优强”新项目,力推工业开发区成功“去筹”。加强规划引领,力争完成园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批,调整部分地块用地性质,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完善园区供排水、路灯、绿化等功能配套,强力推进沃特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适时推进项目储备用地征迁。

    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实施扶优扶强战略,支持鼓励优势企业低成本扩张,引导扶持中小企业加速成长,加快培育一批核心大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围绕奥特佳商用压缩机、瑞科特电气、众望高分子材料等优质企业,突出打造汽车新能源、智能电气设备、新材料等三大产业集群。着力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金鹏幕墙、德嘉电气、华开电气等25个亿元以上项目。加快建设利诚自动化、创佳包装、宁通塑业等15个亿元以上项目,确保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13个。新增规上企业不少于10家,新增战略新兴产业企业2家以上。

    加快提升现有产业。持续深化五大支柱产业升级,实施技改项目15个以上。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共建活动,完成发明专利申请300件以上,新增高新企业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按省级标准建设明煌科技孵化器,引入10家以上成长型企业。提升企业品牌、质量建设,争创安徽省著名商标1个以上、市知名商标3个以上,1家企业参与国家级行业标准制定。扶持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力争1家企业在新三板上市,1家企业主板上市进入辅导阶段。

    (四)突出发展重点,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

    打响生态旅游业品牌。完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谋划举办系列文化旅游节,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宣传营销,编制并推介旅游招商项目,提升生态旅游业影响力。实施菊花博览园二期项目,加快金甲溪森林漂流二期、中国第一枫园旅游接待中心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服务功能,强力打造“百里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观光带”。

    优化完善商贸体系。依托城南新区、南谯新城、高铁站区等商贸集中区,建设服务业集聚区。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5家。鼓励商贸企业以连锁经营模式延伸拓展,完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网点布局。以上海大众、沃尔沃等知名品牌汽车为重点,培育发展汽车4S店专营区。围绕黄圩风情小镇和碧桂园欧洲城等综合体,大力发展餐饮业,力争培育商业特色街区2个。

    扩大电子商务规模。制定电商发展专项扶持政策,支持限上商贸企业、农业生产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着力培育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推动大雄食品城加快转型,北京恩源电商园投入运营,发展电子商务企业30家,力争交易额超亿元企业1-2家;利用瑶海市场现有资源,引入跨境电商企业1家,实现网络销售额7000万元以上。

    (五)突出特色效益,奋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提升示范园区水平。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升级行动,争创2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省市级示范区总数达6家。支持乌衣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基础设施完善和产业升级,打造绿色水稻、名优水产和苗种繁育示范基地。依托章广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全面提升万亩枫树产业基地,辐射带动麦饭石桃园等基地建设。

    发展重点特色产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入推进茶园、花园、菜园、果园、草园“五园”联动,巩固提升以珠龙蔬菜、草莓、蓝莓,大柳黄金梨、凤胜食用菌,章广桃园、青钱柳,施集茶叶、和瑞谷生态农业、荣誉食用菌以及沙河新塘葡萄、黄泥岗万赢果园等为代表的10个特色园区,发展一批规模适中、产业精致、特色鲜明的农业休闲基地,实现农旅互补、产村融合,带动农业农村同步发展。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林权改革。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新增规模流转1.5万亩,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准入和退出机制。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新增100家。创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主体1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家,辐射带动农户2万户。积极探索一村一社区建设试点工作。

    (六)突出宜居宜业,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优化人居环境。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环滁皆美家园。抢抓新型城镇化机遇,结合小城镇建设竞赛活动,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带面”战略转变,重点开展8个镇政府驻地建成区环境综合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展开。抓生态保护,完成4000亩森林增长工程,加快黄圩湿地生态区建设,完成皇庆湖路等路段23万平方米的绿化攻坚任务,打造9公里滁河平台景观带。抓环境治理,加快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实施,全面启动水污染防治,推动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加强沙河水库、小刘水库及独山水库等水源保护地监管。抓节能减排,加强项目准入管理,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律实施节能评估审查;实施节能预警调控,对高耗能企业进行跟踪监测。

    发展镇域经济。加快乌衣老城区改造,重点实施农贸市场新建、道路绿化改造提升等工程,通过招引盘活原乌衣镇中心小学等地块,带动现代商贸业发展,并在公交、社保、养老、医疗保险、居住证等方面加强研究,出台一套优惠政策,快速集聚新城人气。沙河镇要加快沙黄工业园建设,重点推进光大生物质发电、公安驾校、驾考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腰铺镇要推进苗木花卉园艺城、后陈文创园,滁州二手车交易市场建成营业。章广镇要壮大彩色树种育苗基地等精品园区,推动玫瑰加工厂建设,完成金盛獭兔扩建项目。施集镇要加快推进山水生态园旅游、葡萄泉开发、智慧农业等项目。珠龙镇要加快古清流关旅游文化区建设,力争开园运营。大柳镇要依托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柳草场等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快绢云母产业改造升级。黄泥岗镇要立足发展道口经济,争取苏宁云商集团等项目早日签约落地。龙蟠社管中心要大力发展休闲文化娱乐、夜市经济、邻里服务等三产服务业。

    推进精准扶贫。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工作,摸清摸实底数,逐户明确致贫原因,对症施策。健全落实“领导包镇、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等帮扶机制,全面实施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政策兜底等脱贫攻坚工程,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总体要求,确保按时完成脱贫任务,坚决不让一位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稳步推进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作,确保665户帮扶对象搬迁入住。加大典型引路力度,剩余20个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实现全部脱壳,40%以上的村年度经营性收益达3万元以上,30%以上的村年经营性收益达5万元以上。提升农业、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实施总投资1.07亿元的“八小”水利工程、小农水重点县治理等项目,投入2000万元实施50公里农村道路通畅工程。

    (七)突出为民取向,着力增强群众幸福感

    全方位完善保障体系。实施就业扶持工程,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支持各类人员创业并带动就业。逐步提高社保水平,努力扩大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面,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增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村(居)养老工作机构建设,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村(居)范围;引进1-2家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养老机构,新增养老床位200张,选择1-2家养老机构,试点开展医养结合。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水平。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实施总投资超亿元的人口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人口健康信息体系,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卫生信息网络。

    均等化发展公共服务。按照“扭住城南,着力新城,兼顾农村”思路,发展教育事业。投入1.49亿元,开工建设二幼新校区、湖心路小学二期、东坡路初中、沙河教育实践基地。积极组建二幼教育集团、湖心路小学教育集团,建成碧桂园九年一贯制国际双语学校,进一步丰富优质教育资源。巩固完善基层医改成果,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做好新老政策衔接,落实“普遍二孩”政策。继续抓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工作。投入1000万元,逐步提高村组干部工资待遇水平,为符合条件的村干部办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加强国防动员,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扎实抓好工矿商贸企业、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和学校、医院等重要场所的安全监管,坚决遏制和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增加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监管投入,加强“四员”管理,确保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安全。大力推进“法治南谯”、“平安南谯”建设,启动“七五”普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镇为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引导依法维权,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好活动,统筹抓好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统计、编制、档案、保密、防震、减灾、应急、科协、老干部、地方志、红十字会等工作。

    尽全力为民办好实事。扎实做好为民办实事工作,今年要为群众办好十件以上实事。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农村4330人饮水安全问题;拆除重建危桥3座;实施龙蟠社管中心余郢、刘榨村民组棚户区改造;实施湖心路小学二期扩建工程,建设教学用房5000平方米;实施滁宁快通拓宽工程;完成腰铺卫生院医技楼、妇幼保健综合楼以及施集卫生院李集分院新建工程;文昌花园等3个新设立社区的公共服务站建成并投入运行;高标准建成花园社区市民文化乐园;在沙河镇建成滁州市首个示范性综合教育实践基地;完成腰铺镇3000平方米综合邻里中心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农村环境整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覆盖;新建旅游景点公厕4座,完成城南旱厕改造3座。

    (八)突出职能转变,切实加强政府建设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科学决策、协商民主机制,坚持合法性审查、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等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强化执法监督和行政问责,坚决防止违法行政行为发生。

    坚持高效施政。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完善便民服务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投诉监督平台三大平台建设。提高服务效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简政放权,积极争取市里再下放一批行政权力并做好承接;扎实推进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落地和网上运行工作,稳步推广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应用;试点建设电子政务服务大厅,逐步建立区、镇、村一体化联网审批系统。建立和完善作风考评机制,强化问责震慑效应,实行最严厉的督查问责制度,紧追不落实的事,深究不负责的人。

    坚持阳光执政。探索开展问政议政活动,全面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等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拓宽公开渠道,明确公开范围和内容。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深化财政改革,进一步健全国库集中支付工作流程,坚持推行公务卡结算和直接支付制度,重点推进镇(社管中心)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促进和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活动。

    坚持廉洁从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坚持不懈推进廉政建设。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内部权力制约,严格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稳妥完成公车改革。加大行政监察力度,持续纠正行政机关和服务窗口“四风”。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守规尽责。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纪条规,教育引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坚持原则,慎用公权,不谋私利,守住底线,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同志们,“十三五”发展宏图已经绘就,启航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并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扎实苦干,顽强拼搏,开拓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实力南谯、活力南谯、魅力南谯、法治南谯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