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谯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南谯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与防治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0-04-16 15:29
    【字体:打印

    一、发生程度:根据区植保技术人员近期调查会商分析,今年全区18万亩小麦呈偏重发生态势。

    二、预报依据:

    1、田间菌源量高。据区植保技术人员近期在全区普查:平均丛带菌率11.17%,比近三年均值减少37.9%,是大发生的2012年的4.86倍;平均枝带菌率2.42%,比近三年均值减少21.4%,是大发生的2012年的3.23倍。稻桩子囊壳成熟指数为22.9,预计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在4月上中旬,与我区大部分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

    2、品种及栽培条件。我区小麦多为扬麦、宁麦、镇麦、苏麦等品种,对小麦赤霉病抗性不强。由于我区小麦播种量高,田间密度大,氮肥后移,小麦返青、拔节肥使用量过高,有利于赤霉病侵染传播。

    3、气象条件。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其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抽穗扬花期降水情况,如果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天气,赤霉病有大发生的可能。据市气象部门预报4月我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平均气温偏高。其中,4月中旬我市出现连阴雨概率不高,但会有过程性降雨存在,对赤霉病发生无不利影响。

    三、防治意见

    1、防治适期:小麦齐穗至扬花期(见花打药)开展首次预防。在第一次防治5天后,开展第二次防治。

    2、防治方法:每亩选用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0-60克或40%戊唑·咪鲜胺悬浮剂30-50克或15%丙唑·戊唑醇90-150克,另加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40公斤均匀喷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