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滁州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10-24 10:34
    【字体:打印

    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滁州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滁州经开区,中新苏滁高新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现将《滁州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滁州市委

                                                          滁州市人民政府

                                                           

     

    滁州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

    20212035年)

    为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根据《安徽省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纲要(20212035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化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全力推动我市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化新滁州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4%、有效商标注册量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总量突破40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力争达到12件(上述指标均为预期性指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断增强、保护体系更加健全、运用效益显著提升、管理服务规范高效、人文环境持续优化,知识产权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大幅提高,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35年,我市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关键性指标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基本建成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知识产权支撑保障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二、构建支撑创新型强市建设的知识产权制度政策体系

    (三)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严格落实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出台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服务业促进与管理办法、技术调查官管理办法等制度。健全完善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商业秘密保护等制度。探索制定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促进办法。探索建立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产出物等新兴领域和传统文化、传统知识、遗传资源、中医药等特定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依法加大损害赔偿力度。

    (四)优化知识产权政策措施。以六大支柱产业、十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八大产业链为重点,不断完善优化知识产权支持政策,鼓励知识产权高价值创造、高效益运用和高水平管理。强化知识产权政策与科技、产业、金融、人才等政策融合,探索制定针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专项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激励政策。研究制定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政策。落实知识产权政策合法性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效果评估。

    三、健全支撑“亭满意”营商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五)提升司法保护效力。落实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举措,优化司法资源配置,提高司法裁判的市场引导作用。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构建案件审理专门化、管辖集中化和程序集约化的审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案件繁简分流力度,实行简案快审、繁案精审,提高案件审判质效。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南京都市圈等地区知识产权法庭的交流合作。加大刑事打击力度,完善知识产权犯罪侦查工作制度,推进情报信息支撑体系建设,探索信息化时代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工作模式。加强检察机关监督机制建设,着力推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开展知识产权公益诉讼,坚决维护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

    (六)强化行政保护力度。提高行政执法保护规范化水平,加强行政执法指导,完善执法指导业务体系,加大案例指导制度适用。建立完善行政保护技术调查官制度,大力提升行政执法和行政裁决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推进执法重心下移,重点对侵权案件高发地、制造业集中地、专业市场等加大执法查处力度。加强传统文化、传统知识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地理标志保护体系。严格标准要求,推进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检验鉴定工作规范化。健全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制度,加大行政裁决力度。探索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加强对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侵权态势的综合研判,强化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健全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的行政执法协作机制。

    (七)构建协同保护格局。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体系建设,加强行政执法、司法保护、公证保险、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方面的协调配合,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协同保护。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实现市县两级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推动组建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探索建立维权援助互助基金,提升行业协同保护能力。强化知识产权领域信用监管,健全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依法公开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失信联合惩戒等机制。引导电商平台、实体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自律。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南京都市圈等知识产权保护协作网络建设。大力推动“老字号”、中医药、中华传统餐饮、工艺美术等企业加强知识产权海外保护。强化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滁州工作站建设,加强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服务。

    四、完善激励创新发展的知识产权市场运行机制

    (八)推动知识产权高价值创造。完善以质量和价值为导向的知识产权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质量评价政策协同联动,引导创新资源向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倾斜。实施知识产权强企计划,引导市场主体发挥专利、商标、著作权等多种类型知识产权组合效应,培育一批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企业。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支持高校院所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组建以核心知识产权为纽带、基于市场机制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高价值专利产出。落实著作权登记制度、网络保护和交易规则,鼓励高质量版权创造,力争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信息网络等领域形成一批精品版权。推进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创建一批“滁字号”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品牌。围绕生物育种前沿技术和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植物新品种。

    (九)促进知识产权高效益转化运用。加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统计监测,促进壮大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完善专利导航决策机制,提升专利导航在各类主体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建立专利导航成果公开发布机制,促进专利导航成果高效运用。健全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机制,防范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风险。落实国有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等改革措施,鼓励重点产业的高价值发明专利产业化发展。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驰名商标保护,引导企业提升行业品牌和区域品牌的国内外影响力。提升农业、林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水平,做强优秀农业、林业植物新品种产业。鼓励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助力乡村振兴。

    (十)建立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机制。鼓励知识产权服务业态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商用化、咨询和培训服务水平,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交易、转化、托管、投融资等增值服务。积极申报建设省级专利转化重点城市引领项目,开展专利开放许可,拓宽专利转化途径,提高专利转化效率。拓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渠道,健全知识产权信用担保机制和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推动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等发展新模式。落实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形成激励与监管相协调的管理机制。鼓励开发智能化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工具,提升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效率。充分利用省版权交易和服务平台,提升作品登记、认证管理等服务水平。

    五、构建规范便捷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十一)夯实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基础。突出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骨干节点建设。在特色产业园区、试点示范园区、服务业集聚区内建设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强化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滁州受理窗口建设,积极筹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滁州)中心。推动各县(市、区)设立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申报建设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鼓励多方参与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建设。引导高校院所、图书馆、行业组织,开展专业化、公益性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支持滁州学院等有条件的高校申报建设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推动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协调发展,引导市场化服务机构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开发一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产品,为创新主体提供高端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南京都市圈等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合作交流,促进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共享。

    (十二)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制定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建立清单事项动态调整机制。依托“皖事通办”平台,提升“互联网+知识产权”政务服务水平。加强知识产权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开放利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手段,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率。加强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信息查询检索服务,提升知识产权基础性公共服务效能。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服务执业信息披露制度,开展知识产权服务质量评价,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社会满意度。实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倍增计划”,招引更多高水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人才落户滁州。

    六、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知识产权人文社会环境

    (十三)培塑知识产权文化理念。强化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传播,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培养公民自觉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行为习惯,自觉抵制侵权假冒行为。倡导创新文化,弘扬诚信理念和契约精神,大力宣传锐意创新和诚信经营的典型企业,引导企业自觉履行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责任。加强知识产权法治宣传,推动知识产权文化与法治文化、创新文化、公民道德修养相结合,引导全社会增强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意识,厚植公平竞争的文化氛围,培养新时代知识产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十四)构建知识产权文化传播矩阵。构建全媒体知识产权文化传播格局,不断提升公众对知识产权的关注度、知晓度。借助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中国专利周”等时间节点组织集中宣传活动,打造知识产权宣传品牌。定期发布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宣传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创新思路讲好滁州知识产权故事。持续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推动建设滁州市知识产权科普教育基地,不断提升青少年知识产权意识。依托滁州市知识产权志愿服务队,不断推动知识产权进党校、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深化知识产权理论、政策研究,加强学术交流。

    (十五)优化知识产权人才发展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专家库建设,健全专家咨询委员会机制。加强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人才引进、人才培养、评价激励、流动配置机制,引导知识产权人才向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和企业流动。加强知识产权法官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选拔。构建政府部门、高校和社会培训相结合的多元教育培训体系。依托省内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和中国专利保护协会长三角(滁州)培训基地,实施知识产权专项人才培养计划,加大知识产权师、专利代理师和知识产权专员等培养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公职律师队伍建设,做好涉外知识产权律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培养。推动在滁高校积极申报、筹建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承接国家及省培训资源,夯实培训基础。将知识产权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育培训内容和高校课程,提升干部和学生知识产权素养。

     

    七、构建融合协调的知识产权开放发展新格局

     

    (十六)推动知识产权区域协调发展。立足地区资源禀赋,明确发展定位,加强分类指导。围绕大江北协同发展区建设,加强滁州经开区、中新苏滁高新区等重点区域知识产权布局,打造知识产权创新发展新高地。依托定远、凤阳、明光非金属矿资源优势,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助力产业升级。推动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滁州联动创新区天长片区先行先试,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强化高价值发明专利创造。推动各类开发园区根据产业特点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高质量发展。

     

    (十七)深化知识产权对外交流合作。按照国家及省部署,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合作。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等发展机遇,挖掘区域合作潜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服务协同机制。创新跨区域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交流机制,开展跨区域知识产权管理干部挂职学习交流。鼓励市场主体加强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塑造品牌形象,提升竞争力。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知识产权对外交流合作中的作用,加大自主知识产权全球推介力度,为企业“走出去”奠定基础。

     

    八、组织保障

     

    (十八)强化组织领导。全面加强党对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作的领导,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知识产权工作委员会作用,切实落实知识产权属地责任。完善知识产权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制度,统筹协调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组织实施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年度推进计划,强化部门协作,确保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十九)强化条件保障。完善各级财政知识产权专项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加大对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支持。综合运用财税、投融资、招商等相关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加大知识产权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突出重点,优化结构,保障任务落实。按照有关规定,对在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二十)强化考核评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知识产权局)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本纲要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开展年度监测和定期评估总结。完善知识产权考核评价机制,将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体系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作为考核评价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在国有企业领导班子综合考核中,注重考核知识产权工作成效。各地政府要将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作纳入督查检查范围,综合运用定期调度、通报约谈机制,推动各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切实履职尽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