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的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发布时间:2019-05-06 00:00
    【字体:打印

     

     

    为贯彻落实《中共滁州市委、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质量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滁发〔2018〕24号),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质量强区建设,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20年,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质量强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对提高全区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质量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智能化、消费友好的中高端产品供给大幅增加,高附加值和优质服务供给比重进一步提升,南谯制造、南谯建造、南谯服务、南谯品牌竞争力显著增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社会服务质量满意度不断提升,大中型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保持100%。

    ——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价值链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质量效益特征更加明显,服务业进一步向专业化、精细化、高品质方向发展。以技术、标准、技能、知识等为要素的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逐步提升。

    ——区域质量水平整体跃升。先进装备、智能家电、绿色食品、新型化工、硅基材料、新能源形成产业化集群,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更加清晰合理,区域特色资源、环境容量和产业基础等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充分显现,承接产业转移和质量品牌升级同步推进,形成一批区域质量品牌,建立全区域经济互联互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新格局。

    ——质量基础设施健全完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形成层次分明、系统完整、运行高效的质量基础设施体系,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对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支撑更加有力。进一步推进食品、工业产品、农产品、粮食产品检验检测能力提升,积极推动和参与国家绿色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

    二、工作任务

    (一)全面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

    1. 增加农产品、食品药品优质供给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与土地治理修复力度,推进种养殖清洁化生产,强化投入品管控,加强技术指导,严格执行农药、抗生素、激素类药物使用规范,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完善种子质量检验制度,严格落实种用标准。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业,建立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检测、监管服务体系和质量安全控制追溯体系。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行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和安徽好粮油行动计划,打造一批统一标识的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南谯品牌。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和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区等创建活动。(区农业农村局牵头,区发改委、南谯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增强统一性、专业性、权威性加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建设。着力发展茶叶、滁菊、绿色粮油等特色产业,创新监管方式,督促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认真落实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规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区发改委、区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 促进消费品提质升级

    加快消费品标准化和质量提升。推动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打造一批“三品”示范企业,培育一批“技术领先、质量上乘、性能优良、用户赞誉、效益显著”的工业精品和名牌产品。推动企业发展个性定制、规模定制、高端定制,推动产品供给向“产品+服务”转变、向中高端迈进。巩固提升家电等传统产业优势地位,实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提高儿童用品安全性、趣味性,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增加失能群体的产品供给。大力发展富有南谯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推动文教体育休闲用品的多样化发展。(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民政局、区住房城乡建设交通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教育体育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推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加快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提高关键领域核心竞争力。落实工业强基工程,着力推动产业计量测试技术应用和现代化先进生产工艺升级,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产品性能。围绕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品研发、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智能化、现代化水平,依托骨干企业,主攻龙头引进、规模集聚和科技创新,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增强我区装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围绕制造业推广高精度、自动化、数字化生产,推行绿色制造、精细管理、清洁生产,坚持节能、节水、节地、节矿,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能。(区发改委、区科技局、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提升建设工程质量水平

    确保重大工程建设质量和运行管理质量,建设百年工程。高质量建设和改造城乡道路交通、供热供水、排水与污水处理等设施,加快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范重大项目建设程序,坚持科学论证、科学决策,加强重大工程的投资咨询、建设监理、设备监理,保障工程项目投资效益和重大设备质量。全面落实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责任,强化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和勘查、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主体责任。加强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监管。加快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因地制宜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完善绿色建材标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装修部品部件的质量和安全性能。推进绿色生态小区建设。(区住房城乡建设交通局、区发改委、区水利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 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

    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建成功能完备、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服务高效的现代生活性服务业体系。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完善各项服务质量标准体系,鼓励建设智慧养老院,支持家政企业创建服务品牌。实施餐饮业提升工程,推广现代餐饮经营模式。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推荐和“旅行社服务质量诚信等级评价”活动。推动区域旅游合作,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推进南谯特色农家乐、乡村民宿经营服务标准化建设,推进“农家乐”经营服务标准化建设,培育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岭脊旅游为特色的新型旅游产业体系,促进长三角及全国旅游目的地建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建设、专业化发展。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建设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推进多式联运,增强物流服务时效,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构建铁、水、公、空综合物流体系。推进电子商务规制创新,提升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提升银行服务、保险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和服务质量。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等法律服务水平。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供求对接,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综合型、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大力发展计量测试、标准试验验证、检验检测认证等高技术服务业。(区商务局牵头,区科技局、区发改委、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区人社局、区住房城乡建设交通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教育体育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 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加快建设覆盖全区的一网办理“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推行行政审批网上办理“一站式”服务,提高政务服务供给水平。构建全区社会治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推进区域治理精细化、基层服务品牌化。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就业等服务质量,推动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保障水平。(区政府办公室牵头,区质量发展委员会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稳步推进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预防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发挥山水亭城、人文古韵、红色历史等多层面品牌效应,挖掘醉翁文化、明文化、孝文化、儒林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鼓励创造优秀文化产品,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渠道。结合“互联网+”,推动文化服务产品数字化、网络化。推进基层综合服务标准化建设,提高供电、供气、供热、供水、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发改委牵头,区质量发展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7. 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

    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经济新优势。鼓励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项目维修、咨询、检验检测等服务出口,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紧密结合、联动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国际合作和工程承包,带动我区装备、材料、产品、服务“走出去”。支持我区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对外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园区建设海外资源基地、生产基地、营销网络、研发机构和经贸合作区。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鼓励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支持服务外包电子平台做大做强。(区商务局牵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坚决破除质量提升瓶颈

    8. 实施质量攻关工程

    实施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围绕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开展质量状况调查,组织质量比对和会商会诊,找准比较优势、行业通病和质量短板,研究制定质量问题解决方案。支持企业瞄准先进标杆实施技术改造。开展重点行业工艺优化行动,组织质量提升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促进我区优势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推广,采用先进成型方法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控制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使重点实物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区科技局、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 加快标准提档升级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完善标准供给体系,推动消费品标准由生产型向消费型、服务型转变。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加快发展团体标准。推动军民标准通用化建设,建立标准化军民融合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技术、专利、标准协同机制,开展“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活动,鼓励、引导企业主动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全面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推动我区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推动我区在先进装备、智能家电、绿色食品、新型化工、硅基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大力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逐步消除销往国内外市场产品的质量差距,推动企业采用先进标准引领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区发改委、区科技局、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财政局、区住房城乡建设交通局、区水利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 激发质量创新活力

    推动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对质量基础技术研发的支持。加强本区域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技术研究。倡导优质优价,引导、保护企业质量创新和质量提升积极性。开展新产业、新动能标准领航工程,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探索完善第三方质量评价体系,推动质量由追求“合格率”向追求“满意度”跃升。鼓励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技能竞赛等活动,促进企业质量管理、质量技术、质量工作方法创新。鼓励企业优化功能设计、模块化设计、外观设计、人体工效学设计,推行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提高产品扩展性、耐久性、舒适性等质量特性,满足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消费友好等需求。鼓励以用户为中心的微创新,改善用户体验,激发消费潜能。(区科技局、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 推进全面质量管理

    发挥质量标杆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质量管理,提质降本增效,鼓励大中企业将质量管理的先进方法向供应链的两端延伸,实现全产业链升级。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质量技术服务活动,加强培训,分类指导,引导中小微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深入实施以质量为核心的品牌、组织、人物、教育、文化示范行动,开展质量标杆经验学习交流活动,推广质量标杆企业成功经验,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争创全省、全市质量标杆企业。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整合生产组织全过程要素资源,纳入共同的质量管理、标准管理、供应链管理、合作研发管理等,促进协同制造和协同创新,实现质量水平整体提升。(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 强化全面质量监管机制

    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制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从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强对质量的全方位监管。做好新形势下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健全打击侵权假冒长效机制。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开展质量问题产品专项整治和区域集中整治,严厉查处质量违法行为。健全质量违法行为记录及公布制度,加大行政处罚等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严格落实汽车等产品的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探索建立第三方质量担保争议处理机制。完善产品伤害监测体系,提高产品安全、环保、可靠性等要求和标准。建立缺陷产品召回管理信息共享和部门协作机制,健全缺陷产品召回技术支撑体系。建立责任明确、反应及时、处置高效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净化旅游消费环境。(区委编办、南谯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住房城乡建设交通局、区商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3. 推进质量品牌升级

    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以安徽省人民政府质量奖为引领,以市长质量奖、区长质量奖为基础,培育和遴选一批竞争力强的自主品牌企业,分类指导,推进南谯品牌国际化。认真落实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和知名商号品牌保护制度,深入挖掘、培育并全力打造南谯品牌。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大力推进区域品牌培育,创建质量提升示范区和知名品牌示范区,推进品牌经济比重提升。搭建品牌展示、推介公共服务平台,推出一批本地知名品牌,提高南谯品牌市场占有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区发改委、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4. 完善质量全民共治机制

    创新质量治理模式,注重社会各方参与,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推进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多元治理机制,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严格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制度,鼓励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督促企业公开产品、工程和服务标准,严格落实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等制度,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充分发挥专业团体作用,鼓励社会第三方开展产品质量比较试验、综合性评价、体验式调查,引导理性消费。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畅通举报维权、监督投诉各种渠道,完善质量信号传递反馈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依托政务服务“一张网”,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打造各监管部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综合质量监管平台,加大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全过程监管和信息公开力度。(区数据资源管理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委宣传部牵头负责,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民政局、区住房城乡建设交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5. 加强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加快建成满足我区质量安全监管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加快先进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开展“标准化+”行动,推进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深度融合。推进全区质量基础设施融合发展、信息共享、协同服务,构建质量基础设施军民融合发展体系。提高质量管理、计量测试、标准化、认证认可等公共技术服务水平。及时向企业通报和解读国外新技术法规和标准,为出口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发改委、区科技局、区财政局牵头,区委编办、区商务局、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改革完善质量发展政策和制度

    16. 加强质量制度建设

    探索建立产品损害赔偿、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和社会帮扶并行发展的多元救济机制。加快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发布质量诚信报告,健全质量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完善质量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不断完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积极开展“一企一证”改革。(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住房城乡建设交通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司法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7.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完善质量发展经费多元筹集和投入保障机制,鼓励和引导资金投向质量攻关、质量创新、质量治理、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实际发生的提升质量、品牌塑造等方面经费投入,按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对符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归集标准和范围的,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实行加计扣除。综合运用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优惠政策,将支持实体经济品牌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向高端供给侧和品牌建设集聚。探索以质量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的质量增信融资制度,将质量水平、标准水平、品牌价值、认证服务等纳入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和贷款发放参考因素,鼓励以品牌为纽带实施并购重组。实施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加大产品质量保险推广力度,支持企业运用保险手段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和新产品推广应用。将企业信用评价运用到公共资源交易中,推动形成优质优价的政府采购机制。鼓励政府部门向社会力量购买优质服务。加强政府采购需求确定和采购活动组织管理,将质量、服务、安全等要求贯彻到采购文件制定、评审活动、采购合同签订全过程,形成保障质量和安全的政府采购机制。严格采购项目履约验收,切实把好产品和服务质量关。加强联合惩戒,依法限制严重质量违法失信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积极支持优质民口企业进入军事供应链体系,拓宽企业质量发展空间。(区财政局、区税务局牵头,区发改委、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8. 健全质量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加强中小学质量教育,广泛开展质量主题实践活动。针对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落实培训补贴政策,培育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依托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非公企业人才培训等培训项目,有重点的对质量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人才开展培训。加大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引进力度,培养我区质量品牌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建立和规范各类质量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开展面向企业、社会的质量教育培训,鼓励支持质量从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打造政府质量监管、企业质量管理、社会质量服务等专业队伍。充分发挥工会和共青团作用,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青年质量提升示范岗创建、青年质量控制小组实践等活动,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区教育体育局、区民政局、区人社局、区科技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牵头,区总工会、团区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工作保障

    19. 实施质量强区战略

    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建设质量强区。统筹各方资源,推动南谯制造向南谯创造、南谯产品向南谯品牌转变,加快推进南谯质量品牌升级。持续开展质量强区示范区创建活动,创建各类质量品牌、质量安全示范区,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和质量升级同步推进、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质量升级同步发展的方法和路径。(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发改委、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0. 加强党对质量工作领导

    健全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完善研究质量强区战略、分析质量发展形势、决定质量政策措施的工作机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健全质量工作领导体制,将区质量强区领导小组调整为区质量发展委员会,加强对全区质量发展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重点统筹质量发展规划制定、质量强区建设、质量品牌发展、质量安全监管、质量基础建设。党委和政府要将质量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质量管理和队伍能力建设,认真落实质量工作责任制。强化质量监管职责,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

    21. 狠抓督察考核

    探索建立质量督察工作机制,强化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将质量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及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以全要素生产率、质量竞争力指数、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等为重点,探索构建符合新发展理念、推动现代化新南谯建设的新型质量统计评价体系。健全质量统计分析制度,定期发布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2. 加强宣传动员

    深入报道我区提升质量的丰富实践、重大成就、先进典型,讲好南谯质量故事,推介南谯质量品牌,塑造南谯质量形象。通过开展“中国品牌日”宣传周、质量月等系列活动,营造党委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让质量第一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根本理念,成为领导干部工作责任,成为当代南谯的价值追求和时代精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和旅游局、区文明办、团区委、区总工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