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工作开展情况】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多渠道加快农民增收

    发布时间:2023-05-18 15:17
    【字体:打印

    1.科技强农,激活第一生产力。

    一是构建“平台+”体系,打通科技强农创新培育链条。新增创建1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与中茶所合作开展双新示范基地建设,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启动“麻栎菇”品种研发,启动省级食用菌产业园建建成3个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35;示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池塘内循环养殖等7项生态减药技术,与南农大合作水产新品种研发项目3,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2个;新增科技特派员44名,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与安徽科技学院南谯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复合型科技特派团,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50人次,农技人员在岗比例达92.6%全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到65%二是强化“数字+”引擎,打通科技强农绿色产业链条。实施章广镇施集镇和大柳镇3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新增培育3个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农业数字应用场景4个,建成数字农业工厂1个,农产品加工总产值突破78亿元;建立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片3,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面积22万亩,实现订单化生产占比达57%;新增创建蔬菜标准园4个,新增设施蔬菜800亩,开展食用菌“一县一特”产业链创建,产值突破0.72亿元;全区资源化利用率达100%,建成2家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畜禽规模养殖场个数达到22个,新增稻虾共作面积0.52万亩;建立农膜回收站(点)24;组建南谯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主要农产品风险例行监测合格率达100%新增有机农产品1个。

    2.机械强农,夯实现代农业装备支撑。一是示范创建领跑,为机械强农引路。通过普及农机装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等措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新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9个、市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个、市级农机化示范大院1个,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6 %,居全市前列扎实开展农村标准地改革行动,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4万亩,建成高标田示范区2,按照短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建设什么的要求建设高标准农田,预计亩均投入约4000元;在施集镇大林村、黄泥岗镇唐庄村推进农户“一户一块田”和“确权确亩不确地”改革试点,推动土地规模化流转率58%,其中300亩以上规模流转率为46.5%二是推广应用陪跑,为机械强农助阵。依托梦之翼等企业研发与制造能力,全域推广农用无人机234架,粮食烘干机111台,农机制造产业年主营收3000元;引6条智能化水稻育秧流水线,新建育秧工厂3家,推广安装北斗终端系统450余套;新建烘干中心2个;启动农机装备需求清单编制工作;推广丘陵山地适用小型农机具和智慧装备,累计应用示范茶叶、滁菊烘干机、选机、渔业增氧机等机具350余台(套),大型复式高效机械保有量达7760,占比24.25%;新建设仓储保鲜冷链设施16个,新增冷藏库容1.22万立方米,畅通农产品直供长三角渠道。

    3.强化利益联结,多元促进增收。一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增收。累计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800人次,新增挖掘公益性岗位108个,达成本地就业3236人。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民宿等产业,规范设施农用地审批流程,新增设施农业用地27.2亩、乡村产业发展用地365亩,推动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突破1亿元;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工作,新增创办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2经营主体1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410家,吸纳就业总人数2000余人,实现总产值2.8亿元,培育产业带头人100余人;二是强化利益联结促增收。利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3种利益联结模式,通过实施三变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引导500余户农户以承包地、宅基地等4类资源参与发展,三变改革村占比达到100%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实现户均增收约1.5万元。设立村集体经济增收奖,全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3000万元,新增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3,总数达到24个,村集体平均经营性收入位居全市第一三是开展农业“双招双引”促增收。签约甘肃亚盛亚美特节水项目,在谈农业招商项目3个(广东广州乐禾“净菜”项目、河北保定翔天科技集团食用菌菌棒生产项目、福建龙岩薯之味薯条加工项目),促进涉农企业发展壮大,增加在农业企业务工的农民收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