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4-03-27 00:00
    【字体:打印

    五届人大三次

    会议材料之一

     

     

    ——2014年4月17日在滁州市南谯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代区长  姚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快、进中求好,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区、三产富区、绿色兴区、同城发展、特色富民”五大战略,克服困难,扎实苦干,南谯发展取得新的成就。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3.4亿元,同比增长10.7%;财政总收入12.03 亿元,增长19.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5亿元,增长2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亿元,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11081元,增长13.5%。突出表现在:

    经济运行在困境中取得了“填平补齐再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六大经济指标中有五项增幅位居全市前列,其中财政收入突破12亿元,增幅位居全市第三,总量稳居全市第六,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位居全市第二,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位居全市第三,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和增幅全市第三。我们大力弘扬“纳百川、守诚信、敢为先”的南谯精神,多项工作在改革创新中取得新的突破,率先在全市启动“新三板”上市工作,安徽尚善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市首家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突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森林增长工程完成率和成活率位居全市第一;水利兴修在全省“江淮杯”评比中荣获金杯,双洪生态文化公园跻身省级水利风景区;姑塘新村、白庙庄园等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建设受到广大群众认可,得到省市领导充分肯定;“三线三边”环境整治第一阶段考评总分名列全市第一。我们积极投身于“美好新滁城”建设,不畏艰难、勇于担当,多项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开创“片”、“线”结合文明创建新模式,为滁州市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作出重要贡献;圆满完成中央公园、长城影视基地等18项市级重点工程征收任务,受到市效能办通报表彰。我们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在统筹推进中协调发展,我区荣获“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称号,站稳全省第一方阵;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民生工程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全市第一。同时,区直多个部门在国家和省市综合考评中取得优异成绩,区粮食局荣获“国家和全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范单位”称号;区教育(体育)局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项目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优秀等次;科技工作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区”考核;区审计局荣获“全省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3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突出发展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工业经济扩量增质。坚持“工业强区”发展战略,以市“三个一千”工程和区工业“133”提升工程为抓手,落实区领导和区直单位帮扶帮办企业制度,帮助企业获得解决融资担保贷款6.96亿元、土地指标1800亩。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16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54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2.7亿元、增加值3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3%、14.2%。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投入工业技改资金5.3亿元,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6项产品被评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8亿元,增加值9.6亿元。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粮食总产24.8万吨,实现“十年丰”,国有企业粮食收购量3.05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建成10万亩优质粮油、5万亩瓜菜、5万亩苗木、4万亩花生、3万亩茶叶、3万亩草坪、8000亩滁菊生产基地,珠龙蔬菜园、大柳香菇园成功创建省级蔬菜标准园,施集镇杨饭店村被命名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养殖业发展良好,畜禽规模养殖场达547个,规模养殖比重达70%;全年人繁鱼苗68亿尾,占全省1/4,被命名为“全省水产苗种第一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到78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330家,培育家庭农场33家。全区新增耕地流转面积3.05万亩,总面积达10.5万亩,流转率达28.8%。建成水稻育秧工厂4家,带动全区机插秧面积8.5万亩。农机装备水平持续提高,农机总动力37.76万千瓦,增长5.7%,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限上商贸企业总数达72家,净增20家。加快推进重点商贸物流项目建设,碧桂园商贸中心、金鹏99城市广场建成并投入运营,积极为城南世贸广场、中普广场等项目做好商业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旅游业发展,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84亿元,接待游客29.7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31%、32%。投资1.5亿元的双洪生态文化公园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皇甫山土特产品一条街竣工,大柳古民居、九天峰二期加快推进。金融业创新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设立建行新区支行,三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新增担保贷款9.8亿元,同比增长22.04%;3家小额贷款公司新增贷款3.48亿元,同比增长46.22%。区国资公司和城乡建设公司获批授信2.85亿元,新增落实到位资金4.6亿元。开发区融资工作迈出新步伐,滁州理想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完成股权变更,全年累计获批贷款1.1亿元。

    (二)突出重大项目建设,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项目建设高效推进。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全年新建、续建及谋划重点项目197个,138个项目开工建设,87个项目实现竣工,完成投资48.8亿元。26个省“861”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67亿元,奥特佳压缩机、华海中谊工业炉等5个项目竣工投产。5个市“60项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4.5亿元,九牧卫浴、众星新材料等项目迅速推进。意德丽塔玻璃一期、神煜科技、吉奥塑业等10个市“百个亿元竣工投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8.54亿元,全部竣工投产。区“320”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安徽鼎力起重机等20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全部开工;台塑注塑机制造等20个计划竣工项目全部竣工;滁州市精益模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21个拟培育规模企业全部完成。积极争取上级无偿项目资金3.3亿元,落实中央投资项目112个,总投资8.1亿元。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突出支柱产业和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区几个班子领导亲自带队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在广东东莞、江苏昆山成功举办南谯招商推介会,全区外出招商325批次,全年新增洽谈项目117个,新签约项目68个。总投资20亿元的吉林中电投章广风电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85亿元的远望东基高科技文化综合开发、总投资180亿元的南工大滁州科教新城、总投资70亿元的大唐火电等项目正在抓紧推进。全年新建、续建招商引资项目152个,计划投资472亿元,到位资金140亿元。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面推进区工业开发区扩容升级,完成16.35平方公里新城拓展区控规编制工作,总投资3.5亿元的洪武东路建成通车,启动总长12.6公里、总投资3.94亿元的新城拓展区一期路网建设。完成工业开发区3460亩拟出让地块控制性详规调整工作,新增工业用地1300亩。为12家企业落实土地指标900亩,为18家企业办理了供地手续和土地使用证,土地挂牌面积640余亩。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600万元,新建道路2公里,新增绿化12.38万平方米,铺设污水管网11公里。加快高铁站南片区和沙黄工业园区建设,完成腰铺路、光辉西路和育才路3条道路建设,总投资约2亿元的东苑安置小区、5000万元的汇高物流二期项目加快推进,启动总长约8公里、总投资1.5亿元的沙黄工业园一期路网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区政务服务中心功能,坚持“两集中、两到位”,率先在全市县级政务服务中心实现审批事项全覆盖,全年共办理各类审批6.83万件。

    (三)不断完善基础配套,城乡面貌持续改观

    新城功能不断优化。南谯新城新建、续建重点工程33个,重点实施十大配套和十大安居工程,完成投资13.5亿元,新城功能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加快建设,人武部、公安分局、消防大队办公楼、新区医院、区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新区小学、残疾人康复中心加速施工,新城污水处理厂一期投入运营,完成新城绿化149万平方米,燃气、供电、通信、环卫等市政和公用设施进一步完善。五期路网加快建设,开通公交103线,新城公共交通条件进一步提升。锦绣湖三期等安居工程加速推进,碧桂园欧洲城、徽商公园壹号、银润明珠城等商住项目开发形势喜人。

    文明创建深入开展。扎实开展文明城市(区)创建工作,投入280万元,集中对银花东区等48个居民小区、创业路等23条道路开展环境整治。花园社区新增地下车位400个,500平方米的城市生活E站投入使用,顺利通过省级绿色社区考核验收。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创办“道德讲堂”,突出抓好“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推荐评选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文明交通劝导”和“文明餐桌行动”等活动,群众文明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加大集镇建设力度,投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200万元,完成建设道路8.6公里、新增绿化2.9万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网18公里,新建垃圾转运站两座,乌衣竹园、杨庄及腰铺东苑等安置小区开工建设,集镇和乡村面貌明显改观。

    美好乡村展现魅力。强化顶层设计,聘请中南建筑设计院对8个首批重点中心村规划进行修编,孙岗中心村规划入选全省美好乡村优秀规划集锦。在全市率先实行驻村指导员制度,通过项目包保、帮扶联系等有力举措快速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整合涉农资金3800万元,吸纳社会资金1.2亿元,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重点培育8个中心村,建设滁宁快速通道、滁章线、滁定线珠龙至大柳段等三条美好乡村示范线,腰铺姑塘新村、乌衣白庙庄园、沙河新塘、黄泥杨塘等4个重点示范村亮点纷呈、各具特色。继续加大西部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共实施农业、交通、旅游等重大项目22个,完成投资9.5亿元,新建、改造提升农村路网85公里,改造危桥7座,除险加固病险水库15座,清淤扩挖塘坝1057口、沟渠32.5公里,解决不安全饮水人口2万人,山区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征收保障高效有力。积极服务于“美好新滁城”建设,完成市重点工程征收任务,共征收土地4504亩,拆迁房屋9.1万平方米。全力推进新城征收工作,先后实施新区小学、拓展区路网、滁马高速等15个地块征收任务,共征收土地9512亩,拆迁房屋9.9万平方米。高标准完成5.7万亩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项目工程,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200亩。完成2010年3个批次和2012年3个批次共1649.46亩增减挂钩项目复垦验收工作,为重点项目安排土地指标2421亩。

    (四)大力改善民生福祉,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投入2.9亿元,实施30项民生工程,其中,区级配套8500万元。拨付义务教育保障资金1040万元,资金拨付率100%。新增城镇就业5023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728人,完成新型农民培训5000人、就业技能培训1013人。提高城乡居民低保补助标准,增幅达10%以上,发放低保资金2958万元。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参保人数达14.95万人,发放养老金2635万元。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五保供养1796人,集中供养率达60%,分散和集中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400元和4560元。新农合参合人数达20.51万人,完成市下达任务数的100.84%,兑现补偿资金8382万元。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全年救助1.56万人次,发放资金569万元。发放军人抚恤和生活补助金581.85万元;妥善安置退役士兵112人,农村退役士兵优待金发放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7500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331户,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665套,建成公共租赁住房408套。发放重度贫困残疾人生活特别救助资金398万元。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完成投资5040万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7所、幼儿园5所,开工建设新区小学、龙山路小学、大王小学;投入983万元,完成15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积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深化学校安全工作,投入405万元配备校车31辆、开通线路47条;教育督导考核被评为市级优秀等次,市二幼成功申报省一类幼儿园。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政策体系的意见》,全年兑付计生利益导向资金940万元,利益导向机制作用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5‰以内。统筹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严格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门诊次均费用下降30%,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完成4所镇卫生院、2所中心卫生院和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全年开展演艺活动76场,成功举办了南谯新城首届职工运动会。顺利完成广播电视有线网络与安广网络整合工作,实现区广播电视信号滁城及乡镇全覆盖。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年专利申请296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认真做好人民武装工作,输送合格新兵162人。

    社会治理不断加强。加强社区建设,完成徐岗、红庙、银丰3个社区1982平方米办公用房建设。实施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设立龙蟠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完成大滁城规划区内的社区平台搭建工作。继续深化“平安南谯”创建工作,完成镇(街道)群众工作站“一站三中心”和村(社区)“两室两站”建设,强化对新居住群体和新临时性群体服务和管理,护路护线联防工作取得新成效,荣获“全国平安铁路示范县(区)”称号;扎实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实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零越级访的良好成绩,沙河镇发挥“五老”群体作用参与信访维稳做法在全市推广。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配备38名专职社区(驻村)民警,在全市率先完成城区警务室全覆盖工程,增配了44名社会治安辅助人员。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破获多起公安部、省公安厅挂牌督办案件,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推进“六五”普法工作,39所学校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32件。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开展各类演练14次。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认真组织开展交通道路、工矿商贸企业等各类安全生产大检查,完成27家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任务,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完善农民工工资问题包保、调度机制,做到每个项目、每个工地涉及的工程款拖欠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有人管、有人问,有具体解决的办法,有效化解了工程建设涉及的债务及劳资纠纷,元旦、春节前未发生集体越级上访或过激讨薪行为。

    同时,消防、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老龄人、红十字会、工商联、档案、民族宗教、双拥、机关事务管理、招标采购、审计、人事编制、外事侨务、地方志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新成绩。

    (五)着力改进工作作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强化监察监督,坚决扫除“四风”。自觉接受区人大、区政协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共办理人大议案3件、代表建议19件、委员提案40 件,答复率和满意率均达100%。畅通民意诉求渠道,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办理省、市领导批示和交办事项62件,受到市效能办通报表彰。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全年共发布信息3.69万条,其中项目审批、财政、人事等重点信息4734条。完善行政决策和推动机制,每半月召开一次区长碰头会,加强对月重点工作的信息通报和调度,有效推进工作落实。建立项目用地、土地出让和招商项目联合审批制度,为提高项目质量和土地使用效率提供了保障。聘请区政府法律顾问,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完善政府会议制度和行文规则,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困难的一年、任务繁重的一年、压力巨大的一年,也是全区上下在区委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奋力爬坡,力促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力保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值得认真总结和倍加珍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人民团体、驻区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离退休老同志,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南谯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从外部看,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突出,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的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从自身看,“总量不大、增速不快、人均指标不高”等发展不足的问题仍然是我区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矛盾;经过几年的大发展、快发展,新城建设进入还款高峰期,融资难度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和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落地的高质量、高效益项目不多,招商引资成效有待提升,企业科技投入少,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区经济发展;同时,政府自身在健全机制、提升效能、改进服务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面对新形势、新政策,如何寻求突破、如何改革、如何加快发展、如何提升治理能力显得更加重要和急迫。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冲刺之年,也是我区打造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较快增长的黄金时期。我区作为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区域、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的交汇点、沿苏经济带的前沿阵地,区位优势明显,生态保持良好,已形成明显的后发优势,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区将成为汇聚优质资源、承接产业转移的洼地,具备更快、更好发展的条件。

    2014年区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五届七次、区委五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的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惠民生,以改革保稳定,坚定不移地推进五大战略,突出项目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全力改善民生,在打造南谯经济升级版、建设 “实力、魅力、活力” 南谯征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左右;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改革创新,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按照中央和省市统一部署,大力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争当改革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在改革实践中为南谯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一是推进农村改革。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搞活土地经营权,在沙河镇开展农村土地确权试点工作,鼓励规模经营,探索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模式;深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完善林权流转程序,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深化水利建管体制改革,有效提升全区水利设施建管水平。二是推进文化教育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抢抓高考制度改革契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建设。三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重点围绕南谯新城建设,推行居住证制度,并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努力集聚新城人气。四是推进拆迁安置方式改革。优化征地和房屋拆迁安置政策,做到公开透明。探索农村集体宅基地自建安置新模式,努力降低安置成本。五是推进城镇化和用地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建立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六是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区直单位财务集中核算改革工作,将区直单位财务收支全口径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并向镇(社管中心)延伸;进一步改革部门预算工作,将非税收入纳入综合预算,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建立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加大对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完善区域融资平台。抢抓“新三板”机遇,不断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建立中介机构与拟上市企业对接交流的长效工作机制。七是推进人才制度改革。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突出农村实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和社会工作等人才队伍建设,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加强编制管理,规范人员选调、借用和招聘程序。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八是推进开发区改革。重点在优化职能、深化用人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完善财政体制、创新招商方式等方面争取突破,全力推进开发区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使之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九是加强政策研究。加强对国家新出台的政策、制度的研究,成立专门小组,深入调查研究,大胆尝试,成熟一个改一个,干一件成一件。

    (二)加快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以骨干企业带动升级。重点扶持116家规模以上企业、54家亿元以上企业扩大和优化产能,推动五大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扶持中联水泥、格锐矿业等区域性领军企业整合市场资源,推进奥特佳压缩机、台塑注塑机、意德丽塔玻璃等优势企业裂变扩张,鼓励恒昌机械、江淮扬天等企业调整结构、拓展市场,助力志成集团、凤凰制冷加快“新三板”上市步伐。继续开展区领导和区直单位帮扶企业工作,建立优强企业目录库,分类实施帮扶,实施优强企业倍增工程、优小企业成长工程和骨干企业提升工程,侧重从转型升级、扩大规模、科技创新和上市融资等方面帮扶大企业上台阶,在规划审批、土地供给、金融服务和劳动力培训等方面帮助小企业上规模,全区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增加值36亿元以上。

    以重大项目推动升级。深入研究国家投资政策,积极编制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围绕省861项目、市工业企业“十百千”工程、区级重点项目,加大帮扶帮办力度,确保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力促枫叶能源地源热泵、康达叉车等项目尽快开工,确保奥特佳二期、路强科技、九牧智能厨卫等亿元以上项目年内竣工投产;加快大唐风电、意德丽塔玻璃二期、众鑫包装、金诚金属制品、广瑞起重机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速度,力争全年新开工项目不少于20个,竣工投产项目不少于20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不少于10家,成功培育 “新三板”上市企业1家以上。

    以招大引强促进升级。认真研究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和转移趋势,开展有针对性的产业招商活动,重点引进以机械制造、家电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企业,全面提升我区招商引资的水平和成效。积极培育外贸进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切实提高我区经济外向度。严格执行新上项目环评、能评和“三同时”制度,建立新引进项目准入会商、后评价和双向约束机制,对项目环境影响、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土地集约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论证,切实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加强与国企、知名民企的投资合作,积极跟进南京工业大学滁州科教城、南京邮政培训中心、富力地产、星马汽车、苏宁云商等在谈项目,力争每季度都有一批新项目签约落地,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每年有一批项目竣工达产,全年完成招商引资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56亿元,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6个。

    (三)统筹城乡发展,力促城乡建设迈上新台阶

    提升新城品质内涵。做好政务新区和各功能区的规划衔接,统筹推进乌衣老城区、碧桂园区、拓展区、乌衣工业园区等版块组团开发。进一步完善政务新区城市配套功能,完成新区医院、小学、幼儿园建设,完善新城五期路网建设,推进新城六期路网工程,实施双洪生态文化公园、七星公园、新城路网的绿化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新区人居环境和生态水平,启动乌衣变扩容工程,提升新老城区和开发区供电保障。扎实做好南工大滁州科教新城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为做大南谯版块、提升新城品质打好基础,督促徽商公园壹号、银润明珠城等地块加快开发,进一步提升新城形象。

    推进美好乡村建设。重点打造“一核、两环、四中心”。以乌衣镇为核心,对全镇域所有村庄进行环境综合整治。打造两条精美示范环线,围绕南谯新城,启动规划建设汪郢中心村,积极推进袁庄、双庙、大同圩、吴港、黄圩、白庙、红山、柯湖沿线村庄环境整治,建设乌庙内环线;围绕美好新滁城,建成黄圩、孙岗、曲亭、北关4个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并力争通过省、市验收,打造环滁外环线。全面推进 “三线三边”整治,进一步提升滁宁快速通道、滁章线、滁定路珠龙—大柳段、104国道沙河段等示范线建设水平,做好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工作,大力开展村庄绿化和环村林带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多栽树、栽果树、名贵树,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滁河、清流河、大沙河“三河”治理工程,扎实推进小水库、小泵站、塘坝、河沟等8小水利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城乡管理水平。着力解决“重建轻管、建易管难”问题,继续巩固文明城市(区)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强社区队伍建设,落实人员和工作经费,深入开展机关、社区(农村)文明共建活动,突出抓好住宅小区、城市道路、农贸市场、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整治,切实加强居民小区物业管理,建立并完善新建住宅小区管理服务定期移交制度,规范物业服务收费行为,探索建立生活垃圾卫生清洁费与居民生活水、电、天然气等费用绑捆收费工作机制。加强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填埋场建设,成立农村保洁队伍,建立长效考核机制,着力为群众营造洁净、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四)激发农村活力,构建农业经济经营新体系

    做优特色农业。切实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供给,确保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达97万亩。大力推进“八个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万亩新兴蔬菜基地、万亩滁菊示范基地、万亩草坪基地和年产百万棒食用菌生产基地,推进西部山区百里特色产业示范带建设。积极创建乌衣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章广万亩枫园、万亩玫瑰园、万亩桃园建设,进一步提升国盛、图业等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和水平,加快在建工程进度,逐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积极招引更多企业入驻园区,着力打造一批集休闲观光、生态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产业新园区。

    增强镇域经济。按照科学规划、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对综合发展型、工业主导型、生态旅游型、现代农业型乡镇进一步明确思路、加大政策扶持,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镇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依托南谯新城、高铁站南片区和沙黄工业园区,加快乌衣、沙河、腰铺、黄泥岗等镇建设,在土地和资金等要素方面给予全力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集镇开发,重点实施一批工业和商住开发项目,不断增强集镇吸附能力和自身造血功能,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继续加大对西部山区镇扶持力度,依托大琅琊山风景区开发,推进章广、施集、珠龙、大柳等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增加集镇建设经费投入,加快集镇道路、自来水厂、农贸市场等惠民工程建设,增强集镇承载能力,促进人口向集镇集中。

    创新经营主体。积极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新增规模土地流转1.5万亩,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准入和退出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认真做好征地补偿和失地农民保障工作,引导农民向新城和集镇有序转移。大力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2014年新增100家,辐射带动农户2万户。加大对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扶持力度,进一步规范合作社与社员利益联结机制,争创省市级示范合作社3家,重点扶持施集茶场、志成牧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鼓励企业发展订单生产,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着力造就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系统培训,计划培训各类主体5000人次。

    (五)繁荣服务业态,打造三产经济增长新亮点

    全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按照整体规划、商圈集聚、板块承载的思路,合理规划片区功能。依托城南新区、南谯新城、高铁站南片区三大商贸集中区,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电子商务,优选我区特色企业入驻淘宝“滁州馆”。依托乌衣(担子)和腰铺高铁站物流园区,加快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升碧桂园欧洲城、99城市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购物消费环境。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农家店信息化升级改造,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度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促进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构建以琅琊山、皇甫山和南谯新区为主体的“两山一区”旅游架构。加快皖东风情小镇、白庙庄园军事教育基地、乌衣风情街、大柳金山文化村、章广枫园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加大商业潜力开发,打造具有人文内涵、社会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力争接待游客突破39.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39亿元。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区文化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免费对外开放,以双洪生态文化公园为平台,进一步打响“文化大舞台·大家一起来”文化品牌,全年开展40场以上公益性文艺演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积极发展新城房地产业。加强对南京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抢抓滁宁快速通道全线贯通和南京地铁十号线投入运营契机,围绕南京市民需求,促进碧桂园、徽商公园壹号、银润明珠城二期商住开发,加快推进锦绣湖小区三、四期工程建设,推动新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六)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创社会治理新局面

    巩固完善民生工程。继续实施33项民生工程。全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重点推进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5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人,提供250个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住房914套。着力扩大保险覆盖面,推动各项保险提标扩面,新增参保人数800人。新农合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6%以上,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0%以上,实现应保尽保。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推动社会办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发展,实施紫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和残疾人保障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社会事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迎接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国家级验收;整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成乌衣小学、乌衣中学、乌衣初中分别更名为滁州市第四小学、第十中学、第十二中学工作,完成乌衣小学等5所学校标准化建设,建设东坡路小学和滁州市第十一中学,推进学前教育新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公办幼儿园1所。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有效利用市五院、皖东人民医院、台联医院、银花医院的资源优势,满足不同的医疗服务需求;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积极培育新区医院特色专业科室,力争早日达到全市一流水平。落实好“单独两孩”政策,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倡导优生优育,继续深化“村(居)为主”工作机制,确保在省市计生考评中稳居第一方阵。扎实做好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和全国第六次体育场所普查工作。切实加强人民武装工作,认真组织残疾人就业,继续推进老龄人事业发展,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红十字会开展工作,扎实做好人事编制、招标采购、物价、广播电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双拥、消防、地震、人防、档案、机关事务管理、地方志等各项工作,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改革信访工作制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加强网络舆情跟踪与处理,引导群众依法逐级反映诉求。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坚持领导干部接访和带案下访,实行联合接访,减少群众信访成本,促进问题解决。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深化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专项整治,有效防范各类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岗位目标考核。深入推进平安南谯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增强政府治理能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

    打铁还需自身硬。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力打造南谯经济升级版,需要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让发展的空间更广、改革的动力更强、社会的活力更大。

    坚持为民务实执政。认真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和沈浩精神,恪守为民服务宗旨,常怀“为民”之心,常行“务实”之风,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扎实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为民办实事,今年重点实施锦绣湖安置小区三期、四期工程、新区供水管网项目、乌衣农贸市场、老滁宁路中段改造、山区四镇道路畅通工程、滁宁公交换乘中心、S331南谯段损毁修复工程、新区医院、新区小学、龙山路小学、残疾人康复中心等为民办实事工程,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赢得群众信任。

    坚持依法规范行政。坚持依法行政,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虚心接受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监督。加强制度建设,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建立完善重大决策备案审查和重大项目联动推进机制,突出抓好政府采购、土地出让、工程建设、征地拆迁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严格按程序办事、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高效廉洁从政。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政府工作执行力、推动力,努力打造干成事、有作为的政府。强化行政监察,以严肃执纪推动从严治政。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约法三章”,坚决反对“四风”,切实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有关规定,坚持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努力打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发展和改革永远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南谯的发展正处在克难攻坚、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区人民,振奋精神,凝聚力量,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的精神加快推进全区各项事业,为全面完成本次大会所确定的目标任务,打造南谯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南谯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