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7-01-18 00:00
    【字体:打印

     

    ——2017年1月4日在南谯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长  姚志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五届政府工作回顾

         2012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了五届政府各项目标任务。

          五年来,以转型升级为引领,既实现了经济总量的跨越增长,更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跨越50607080亿元四大台阶,预计超85亿元,年均增长10.9%;三次产业比由201125.3:55.9:18.8调整到18.4:53.6:28;财政收入跃上1015亿元台阶,达17.7亿元,年均增长18.2%;规上工业增加值迈上4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28亿元,年均增长2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亿元,年均增长12.9%;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6000万美元,年均增长1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翻番。在2015年全市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三,并荣获创新发展特别奖。

          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出台多项措施支持企业稳产促销,净增规上企业49家,总数达137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64家,纳税过百万元企业42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8家,总数分别达25家、23家,32项产品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4.8亿元;战新企业发展到14家,产值达28亿元,年均增长21.7%;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雨禾工贸成功在新三板挂牌,2家企业在上海股交中心挂牌,2家企业在安徽股交中心挂牌。

          现代农业亮点频现。粮食安全保障有力,粮食仓储能力显著提升,新增仓储16万吨。农机总动力达42.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9.6%。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省市级龙头企业达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69家,家庭农场达247家。示范园区创建成效显著,乌衣园获批省级示范园区,腰铺、章广、珠龙园获批市级示范园区,章广枫树产业基地被列为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大柳凤胜香菇基地、金鹏生态蔬菜基地成功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珠龙春光蔬菜园创建省级标准园。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基本形成圩区名优水产、苗木基地,山区茶叶、草坪、滁菊、麻栎以及近郊瓜菜生产基地,百里特色产业带初具规模。施集杨饭店村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第三产业蓬勃兴起。商贸流通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新增大型商业卖场、连锁超市3家、城市综合体2个,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99家。生态旅游特色凸显,成功举办章广系列生态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央视七套 《美丽乡村快乐行》走进南谯;强力打造百里生态旅游观光带,菊花博览园、金鹏生态园、万亩枫园、金甲溪漂流等景点连线成片,乌衣镇入选安徽千年古镇,章广镇被评为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大柳镇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红琊山获批省级森林公园,双洪生态文化公园获评省级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影响力持续提升,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大力培育电子商务,引入阿里巴巴村淘、北京恩源等“互联网+”项目,成功创建腰铺电商创业园和皖东电商创业创新基地。房地产、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产业进一步发展。

          五年来,以城乡统筹为抓手,既实现了区域整体的科学布局,更构筑了支撑有力的发展平台。

          新城功能逐步完善。投入120亿元,实施70多项重点工程,新增绿化面积近300万平方米,政务中心、人武公安消防“三合一”大楼、第十二中学、第四小学、污水处理厂、滁宁公交换乘中心等 60余个重点项目投入使用;近100万平方米安置房及保障性用房完工交付;建成道路65公里,铺设自来水管网60公里、污水管线140公里、燃气管道55公里、供电线路60公里;协调开通103路、108路城际公交,建成新城公共自行车系统;洪武路全线贯通直达高铁站,滁马高速建成通车并在洪武路设立道口。南谯新城空间布局全面拓展,框架进一步拉开,建成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展到近13平方公里。

          美丽村镇加快建设。投入2.5亿元开展小城镇建设竞赛,城镇化率由48.3%提高至52.5%,沙河镇成功申报全国重点镇。强力推进美丽乡村(镇)建设,实施项目382个,完成投资9.2亿元,曲亭村、黄圩村被评为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新塘村、姑塘村获全国文明村称号。交通投入4.3亿元,改造县乡道路170公里,建成通村公路和畅通工程550公里,实施危桥加固改造31座,道路建设通村到组;水利投入10.4亿元,完成滁河防洪近期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皇庆湖等工程,加固堤防33.5公里,除险加固病险小水库82座,新增、改善排涝面积10.7万亩,连续五年在省江淮杯评比中榜上有名;建成各类饮水工程15处,解决10.9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建设用地置换和增减挂钩项目7100余亩,开展土地整治21.4万亩。完成征地3万余亩、房屋征收130余万平方米,保障了明湖、科教园区、滁州高教科创城等市、区重点工程顺利推进。

         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16%。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取缔燃煤锅炉41台,秸秆禁烧、烟花爆竹限放成效显著;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启动各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大力整治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确保水质安全。生态建设亮点凸显,高标准建成滁河风光带,施集镇孙岗村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完成森林增长工程1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9.5%,居全市第一;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7个、森林村庄22个、省级生态镇2个。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实现全覆盖,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五年来,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既实现了资源要素的加速集聚,更铸造了赶超崛起的区域品牌。

           改革攻坚凸显活力放管服改革方面,区镇两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完成并公布;完成三证合一一证一码不动产登记,推进五证合一,完善注册登记和投资审批平台建设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在全市率先完成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城管体制及公车改革,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规建和城管局及城管执法支队,新设立房产局。在全市率先完成传统与新型媒体融合,组建了传媒中心,区政府门户网荣获中国政务网站优秀奖、省政府网站绩效考评优秀奖。农村综合改革方面,探索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得到省市充分肯定;圆满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任务;小型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社会事业改革方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组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二幼教育集团和湖心路小学教育集团,引入民间资本建设第十一中学和碧桂园学校,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苏滁分校和南京市夫子庙小学乌衣分校成功挂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补助政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行财政经费定项补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方面,推进政府性债务管理改革,争取省级债券资金11.3亿元,置换存量债务9.8亿元;新设立融资平台公司5家,总注册资本金达28.88亿元,累计获批授信超70亿元;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减轻税负5136万元,惠及企业654户。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积极开展“政银担”、“税融通”业务,设立续贷过桥资金,银丰担保公司担保贷款放大倍数居全省前列,在保余额10.7亿元。

          重大项目纷纷落地。承载能力有效拓展,争取建设用地指标3万余亩,形成滁州高教科创城、南谯工业开发区、沙黄工业园区、腰铺工业拓展区等承接产业转移四大平台。全力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8个,其中富力集团、恒大集团、沃特玛动力电池等超20亿元项目8个,奥特佳商用压缩机、众望科希盟新材料等超10亿元项目8个,到位资金近400亿元;滁州高教科创城首批4个项目、瑞科特电气、光大生物质发电等98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格锐矿业、康达叉车、中联混凝土等82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

          五年来,以改善民生为核心,既实现了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更凝聚了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社保体系日益健全。民生投入不断加大,财政民生支出增至20.77亿元,年均增长20%,占全部财政支出的90.8%;投入17亿元实施民生工程,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使用。精准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整合各类资金4350万元,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266万元,完成56%的贫困人口脱贫。新增城镇就业1.54万人。城镇五项保险参保人数年均增幅5%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2%;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超60%;新农合参合率达105.5%;低保标准年均增幅10%以上,实现应保尽保。

           各项事业长足进步。承诺为民办实事得到群众拥护,累计办成实事36件。知识产权工作再创新高,有效发明专利17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5件。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8.2亿元,年均增幅达17%;实施重大教育项目9个,青少年活动中心、二实小等如期竣工投入使用,滁州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二幼迁址重建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建、改扩建11所公办幼儿园,34所学校完成标准化改造。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改造标准化村卫生室63个,改扩建乡镇卫生院6个,五院成功创建“二级”综合性医院,滁州城南医院正式启用;红十字会工作取得突破,代表安徽省在全国基层红会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全面实施两孩政策,人口计生工作连续五年获省市表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形成区有“三馆两园”、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农家书屋格局;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3个、全民健身广场6个,成功举办第21届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华东区预赛、南谯山地马拉松邀请赛。

           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持续发挥,编制、双拥、供销、对台、保密、防震、减灾、应急、消防、档案、地方志、工商联、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全面进步。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扎实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新设立文昌花园、发能国际等社区8个,在被撤并乡镇驻地推行一委两村居管理模式,乌衣锦绣湖社区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龙蟠新建社区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强法治南谯建设,圆满完成“六五”普法,全面启动“七五”普法,司法局获全省法治县(市、区)创建先进单位称号。稳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南谯公安分局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先进单位,综治工作连续三年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持续开展领导干部接访和带案下访,建立信访“镇为主”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无重特大事故发生,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五年来,以自身建设为保障,既实现了政府职能的加快转变,更营造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政府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主动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区委、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累计办理人大议案15件、建议146件、政协提案282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推进合法性审查机制全覆盖,完善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和法律顾问制度,政府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人社局、民政局、市场监管局、腰铺镇等7家单位获评市级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强力抓好作风建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启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基建联合审批服务平台,搭建网上政务超市;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实现镇村全覆盖,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廉政建设力度持续加大。严格落实两个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强化审计监督,审计项目447个,审减资金3.5亿元;创新招投标方式,完成招标采购项目750余项,资金节约率18%。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是公众赞誉度显著提升的五年。五年来,我区相继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区)、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国学前教育先进县(市、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市、区)、安徽省第三批知识产权强区、安徽省苗木产业基地县、安徽省森林城市、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区、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省水库移民项目实施考评先进区、全省实施“861”行动计划突出贡献县(市、区)、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省级示范区等国字号”“省字号荣誉称号。同时,区直多个部门在国家和省市综合考评中取得优异成绩,粮食局荣获国家和全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范单位称号,机关事务管理局获国家级第二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称号,教育体育局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民政局被授予国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称号,人武部被原南京军区授予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审计局荣获全省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统计局被评为安徽省粮食抽样调查先进单位,法援中心被授予全国青少年维权岗称号,施集镇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先进单位,等等。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政府班子持续努力的结果,是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人民团体、驻区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消防官兵、离退休老同志,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南谯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要加快南谯发展必须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必须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抢抓政策机遇,做好对接融合文章,将南谯打造成政策洼地、生态福地、产业高地和投资宝地,全区经济发展形成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第二,必须敢于突破瓶颈,激发发展动力。坚持解放思想、内外兼修,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大力支持,促进政策、项目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和开放力度,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皖江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建设之中,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构建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有效突破基础差、底子薄、财力小等瓶颈,增强了发展后劲,强化了发展支撑。第三,必须敢于担当实干,汇聚发展合力。面对发展中的矛盾、困难和挑战,全区广大干群发扬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担当精神,敢于碰硬、敢担责任、敢抓落实,不犹豫、不动摇、不退缩,保持干事定力,汇聚发展合力,提高执行效率,形成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生动局面。第  四,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共享发展成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经济发展与增进群众福祉同步共进,倾力改善民生,多办好事实事,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五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人民期盼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结构不优,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是南谯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部分重点项目建设不快;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增多,保民生、促发展的压力加大,公共服务、民生改善与群众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镇域经济不强,集镇基础设施薄弱;部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有待提升,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期和转型升级的加速期。审视形势,政策机遇叠加与外部环境复杂并存、转型步伐加快与增长动力不足并存、比较优势凸显与发展短板突出并存,我们既面临重大而又难得的机遇,也面临诸多严峻而又现实的挑战。区第六次党代会立足区情,把握大势,提出了全区工作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这是做好政府工作的行动纲领。我们要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努力开创南谯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区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大力实施生态立区、产业强区、科教兴区战略,稳中奋进、好中加快、能快则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实力、活力、魅力、法治南谯。

          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动五个发展,奋力保持综合考评“全市前三”,勇当全市加快调转促排头兵。到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财政收入3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80亿元,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9000万美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45000元、20700元,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城镇化率提高到58.8%。

    围绕上述目标,全面落实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牢牢把握创新发展理念,着力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打造创新平台。按照产学研城四位一体发展的路子,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平台,力争滁州高教科创城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比较齐备;建成大学科技园5家以上,引进教学科研单位30家以上,其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5家以上,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30个,力争成立2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全力发展实体经济。立足区调转促五大平台,初步构建以战新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筑牢工业支柱地位。加快产业升级,打造总产值达200亿元的新材料研发制造、制冷设备、智能电气设备、新能源4个战新产业集群,改造提升总产值达175亿元的五大传统产业;加快企业升级,实施“百亿技改”、“百企升级”,着力打造产值超10亿元企业2家、超5亿元企业10家、亿元企业70家;加快园区升级,着力打造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80亿元的南谯工业开发区、70亿元的腰铺工业拓展区、50亿元的沙黄工业园区。壮大现代服务业体量。推动城南新区、南谯新城等重点服务业板块发展,改造提升商贸、休闲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依托阿里巴巴村淘、淘宝滁州馆、各类跨境电商平台,加快实施“互联网+”战略,发展电商新业态。扩大现代农业规模。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引导产业规模集聚,力争县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到8个,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实现突破;重点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业做大做强,力争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实现突破,培育家庭农场500家以上。

    (二)牢牢把握协调发展理念,着力构筑城乡统筹新格局。集聚新城人气。抢抓滁州产城融合示范区获批契机,完善城市功能布局,重点打造滁州高教科创城、政务新区、老镇区、乌衣工业园、黄圩生态湿地区等五大板块,加快人口集聚。加强老旧小区改造,规范小区物业管理;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城管队伍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展示乡村新貌。以环滁皆美为目标,全面推进美丽乡镇建设,加快中心村建设,广泛开展自然村环境整治,建成一批融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产业发展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19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全部建成,全面完成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完善基础设施。重点推进滁宁快速通道拓宽改造、滁阳路贯通工程,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滁河治理后期工程和清流河防洪工程,彻底根治“两河”水患;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全域灌溉体系。

    (三)牢牢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实现生态文明新突破。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巩固提升西部山区生态区,保护好绿水青山,走生态文化旅游、绿色现代产业发展的路子,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强绿化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森林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40%,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大气污染整治,狠抓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推广清洁能源,大气环境质量良好天数达85%以上。开展水污染专项整治,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城乡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面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强化土地、水电、矿产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限制“三高”产业发展。

    (四)牢牢把握开放发展理念,着力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加大外联对接力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坚持差异化特色产业布局,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沿边经济带。紧盯上海、南京等长三角资源集聚地,依托滁州高教科创城研发优势,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转移。深化释放改革活力。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去降补”五大任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动态完善权责清单制度,建立涉企收费及中介服务清单制度,探索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财政改革,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进一步规范财税优惠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模式,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管体制改革。

    (五)牢牢把握共享发展理念,着力营造社会和谐新氛围。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保实现“两年脱贫、三年巩固”的脱贫攻坚目标。建立统筹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就业、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农合大病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救助体系。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打造城区教育集团化、城乡教育联动化格局。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完善区镇村三级卫生服务及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快法治南谯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2017年重点工作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为今后五年实现跨越发展打基础、开好局的关键之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95亿元左右,增长11%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48亿元左右,增长10%左右;财政收入19.85亿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亿元左右,增长13%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8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00元、12800元左右,增长9%、11%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把抓工业提升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全力主攻项目,夯实产业强区根基

            壮大工业经济。立足扶优做强企业,建立帮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落实惠企政策,鼓励奥特佳、中联水泥等企业实施技改,全力支持本土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围绕扩量抓好工业项目,推进博路电气 等新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加快实现众望科希盟新材料、瑞科特电气等项目竣工投产。突出提质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全力推进金诚金属等5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创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以上,鼓励博康模具等企业申报市级“专精特新”。力争全年实现工业投资58亿元以上,其中技改投资16亿元以上,同比均增长10%左右;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140家;战新产业项目开工5个以上、竣工3个以上,完成战新产业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25%。

           主攻项目建设。注重招大引强,重点跟踪总投资16亿元的茂鑫源液晶电视、4.8亿元的湖南中锂电池隔膜等在谈项目,力争签约落地。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6个,实现到位资金65亿元;新建续建亿元以上项目超40个,南工大柔性电子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宇飞电力等20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德嘉电气、承宏实业、南工大开元环保研究院等15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切实提升招商引资实效。

           拓展承接能力。全面推进园区建设,重点打造工业开发区板块,加快“去筹转正”;坚持产城融合理念,加快生活配套设施改造提升,适应企业、员工对生产生活需求。同时,加快腰铺工业拓展区和沙黄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平台。强化要素保障,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全域基本农田,加大建设用地和省预留指标、单独选址指标的争取力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为发展留足空间。

           (二)把抓创新创业作为最强劲的引擎,着力供给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

            注重创新创业。全力打造滁州高教科创城战新产业集聚平台,积极开展招校引智,引进各类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科研院所5家以上,引进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个以上,实现技工贸收入5亿元以上;引导企业主动  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每个亿元以上企业均有1家技术依托单位,组建1个以上的新技术或新产品的研发创新团队,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加快建设创新型园区,力争工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0%以上。大力支持创业,打造创新创业辅导团队,力争新注册企业500 家、个体工商户800户;依托皖东电商创业创新基地和腰铺跨境电商产业园,争创小微企业产业发展示范园。强化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人才培育,力争建成1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

            深化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去降补去库存方面,通过有序供地,保持住房合理供需关系,促进新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去杠杆方面,加强债务及金融风险防控,力争国资公司10亿元企业债券顺利获批;支持协众家电、志成农业等企业上市融资,力争企业上市实现突破。降成本方面,建设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积极拓展“政银担”、“税融通”、续贷过桥业务,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补短板方面,谋划实施一批大项目,纳入省级亿元重点项目库不少于50个,年度开工项目不少于10个、竣工项目不少于15个,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短板。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简政放权,同时积极争取市再下放一批行政权力并做好承接;落实权力清单,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打造“一站式”审批服务平台;深入推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应用,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建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制度,完成公立医院改革各项任务。深化财政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工作流程,深化公务卡结算和国库支付制度改革。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集体林权改革。探索农村安全饮水市场化运作新模式。

            发展第三产业。打造全域旅游品牌。落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围绕百里生态旅游观光带,谋划举办系列文化旅游节和国家级自行车赛事,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宣传营销,编制推介施集葡萄泉、彩云洞、大柳草原、曲亭湿地、珠龙师姑洼、北关等旅游招商项目,积极推进民宿旅游发展,培育旅游精品。加大创建步伐,积极申报省级旅游文化乡镇、AAA景区景点、星级饭店、星级农家乐和优秀旅行社。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支持皖东创业创新基地和腰铺跨境电商产业园形成规模,力争获评全市电商示范园;支持农业生产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着力培育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加快限上企业培育,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9家以上。

    (三)把抓统筹发展作为最优先的路径,围绕宜居宜业,打造产城融合先行区

    建设产城融合新城。以打造南京都市圈重要城镇、与江北新区协同发展为目标,积极对接南京江北新区开展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一体化、综合交通、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滁州高教科创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基本建成南工大研发区,汇智湾国际创新中心部分投入运营。加大老镇区改造力度,积极打造乌衣特色小镇项目,推进乌衣古镇综合开发,加快旅游集散地的建设,提升老城形象。继续推进滁宁快通拓宽改造工程建设,加快实现滁宁公交无缝对接;完善新城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重点提升新城商业配套水平,引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力促碧桂园九年一贯制国际双语学校招生,支持碧桂园欧洲城、富力乌衣水镇、恒大江北帝景、高速公园壹号等楼盘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拉动商机人气向新城集聚。

    推进宜居镇村建设。投入4亿元,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推进8个镇建成区及太平集、张浦郢中心村在建项目,集中开展治脏、治乱行动,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率先在4个镇政府驻地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保障机制,垃圾处理率达100%;推进环滁皆美工程,新增造林2000亩,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亿余元,实施“八小”水利工程;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G345黄泥岗道口至西阳段、S322花山至章广段等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31公里。

    提高城乡管理水平。探索加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配强城区管理力量,夯实文明城市创建基础。实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城区主次干道全面推行社会化管理,提高综合管理效能。强化部门、单位、社区的基础作用,加大对背街小巷、集贸市场、夜市排档等重点区域的综合整治。加强物业行业监管,规范经营服务行为,提高居民满意度。

    (四)把抓提质增效作为最突出的要求,着眼地域特色,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抓好示范化引导。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施集荣誉特色产业园成功创建市级示范区。高标准建设麻栎能源林现代林业示范区,引导推动麻栎产业综合发展。以粮食、茶叶、滁菊、蔬菜、畜禽、水产品六大系列产品为主,加大“三品”认证力度,新增“三品”品牌5个。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加快“产加销”全程信息化建设,实现网上农产品销售额1500万元以上。

    推进产业化经营。关注市场、农民、企业需求,优化调整种养结构,提高农产品就地原料化转化水平。招引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家庭经营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重点扶持志成农业、尚善生物等龙头企业,新增规上农业加工企业4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8亿元。引导土地规范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新培育家庭农场90个以上、农民合作组织15个。努力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争创国家级“平安农机区”。

    加快复合化发展。全力打造百里特色产业带,提升滁州菊花博览园、施集标准茶园、金鹏生态农业园、国盛现代农业园、黄泥岗万赢现代农业园、珠龙蓝莓采摘园、大柳曲亭黄金梨园、凤胜食用菌精品园、华严庵中草药园、章广孟洼果园等标准化园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水平,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体验等相结合,从单纯种养向复合型发展。

    (五)把抓民生改善作为最重大的责任,切实利民惠民,保障和谐稳定大局

    改善社会民生。决胜脱贫攻坚,推进十大扶贫工程,全面完成脱贫任务。深入实施31项民生工程。继续强化教育投入,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区管校聘”制度,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城南重点学校招生及消除大班额工作,积极争创安徽省教育强区。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市民文化乐园和农民文化乐园建设,打造8个镇综合文化站“一站一品牌”。提升保障水平,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增加城镇职工参保人数,全面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强敬老院规范化管理,稳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引进社会资本建设养老机构,试点开展医养结合;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落实一门式受理救急难工作制度。扎实推进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支持各类群团组织开展活动,统筹抓好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编制、档案、保密、防震、减灾、应急、科协、残联、老干部、老龄人、地方志、红十字会等各项工作。

    办好为民实事。今年继续扎实做好为民办实事工作,实施滁州市祈福生态陵园建设工程,东坡路初中新建工程,施集镇自来水厂改扩建及老管网改造工程,集中饮用水源保护6个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工程,西阳至草王公路沙河桥拆除重建工程,黄泥岗镇卫生院改造工程,政务新区垃圾中转站建设工程,龙蟠红庙社区徐明居民组棚改工程,南谯政务新区路网电子警察及标志标牌工程,清流河防洪治理提升工程。

    创新社会治理。强化突发事件防控应急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工矿企业、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坚决遏制和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双拥共建,积极主动服务军队改革。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大特种设备监管力度,重点推进住宅小区电梯全天候应急救援试点。深入推进信访维稳工作,强化“镇为主”工作机制。全面实施七五法,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落实普法责任制。大力推进“平安南谯”建设,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六)把抓职能转变作为最牢固的依托,坚持依法行政,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着力建设更具公信力的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积极改善就业、教育、医疗等条件,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坚持优化服务,加快职能转变,加强效能监察,精减审批程序,提高便民服务质量,不断优化政务环境;加强协调服务,完善扶持政策,着力推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坚持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清正廉洁,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责任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力度,强化审计监督,加强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专项资金的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

    着力建设更具执行力的政府。坚持在区委领导下开展工作,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健全重点工作推进责任制,对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定时间、定标准、定要求,确保落实到位。进一步强化政务督查和效能建设,对政府决定的重大事项,加大跟踪督查力度,推动各项工作高效开展,确保政令畅通。

    着力建设更具凝聚力的政府。坚决克服本位意识,自觉做到局部服从全局,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既定目标上来,看准的事要紧盯不放、议定的事要抓紧实施,努力营造目标同向、上下同心的工作局面。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坚决打破只求保险不担风险、只循陈规不探新路的思维定势,敢于负责、勇破难题,努力营造求真务实、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牢固树立协作意识,切实加强协作配合,以事业凝聚人心、以实干推进发展,努力营造步调一致、团结协作的工作合力。

     

    各位代表,南谯乘势而上的历史机遇在等待着我们,跨越追赶的神圣使命在激励着我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在鼓舞着我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主动作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奋力打造实力、活力、魅力、法治南谯,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017年1月4日在南谯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区长  姚志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五届政府工作回顾

    2012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区人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了五届政府各项目标任务。

    五年来,以转型升级为引领,既实现了经济总量的跨越增长,更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跨越50607080亿元四大台阶,预计超85亿元,年均增长10.9%;三次产业比由201125.3:55.9:18.8调整到18.4:53.6:28;财政收入跃上1015亿元台阶,达17.7亿元,年均增长18.2%;规上工业增加值迈上4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28亿元,年均增长2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亿元,年均增长12.9%;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6000万美元,年均增长1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翻番。在2015年全市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三,并荣获创新发展特别奖。

    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出台多项措施支持企业稳产促销,净增规上企业49家,总数达137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64家,纳税过百万元企业42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8家,总数分别达25家、23家,32项产品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4.8亿元;战新企业发展到14家,产值达28亿元,年均增长21.7%;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雨禾工贸成功在新三板挂牌,2家企业在上海股交中心挂牌,2家企业在安徽股交中心挂牌。

    现代农业亮点频现。粮食安全保障有力,粮食仓储能力显著提升,新增仓储16万吨。农机总动力达42.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9.6%。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省市级龙头企业达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69家,家庭农场达247家。示范园区创建成效显著,乌衣园获批省级示范园区,腰铺、章广、珠龙园获批市级示范园区,章广枫树产业基地被列为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大柳凤胜香菇基地、金鹏生态蔬菜基地成功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珠龙春光蔬菜园创建省级标准园。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基本形成圩区名优水产、苗木基地,山区茶叶、草坪、滁菊、麻栎以及近郊瓜菜生产基地,百里特色产业带初具规模。施集杨饭店村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第三产业蓬勃兴起。商贸流通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新增大型商业卖场、连锁超市3家、城市综合体2个,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99家。生态旅游特色凸显,成功举办章广系列生态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央视七套《美丽乡村快乐行》走进南谯;强力打造百里生态旅游观光带,菊花博览园、金鹏生态园、万亩枫园、金甲溪漂流等景点连线成片,乌衣镇入选安徽千年古镇,章广镇被评为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大柳镇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红琊山获批省级森林公园,双洪生态文化公园获评省级水利风景区;生态旅游影响力持续提升,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大力培育电子商务,引入阿里巴巴村淘、北京恩源等“互联网+”项目,成功创建腰铺电商创业园和皖东电商创业创新基地。房地产、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产业进一步发展。

    五年来,以城乡统筹为抓手,既实现了区域整体的科学布局,更构筑了支撑有力的发展平台。

    新城功能逐步完善。投入120亿元,实施70多项重点工程,新增绿化面积近300万平方米,政务中心、人武公安消防“三合一”大楼、第十二中学、第四小学、污水处理厂、滁宁公交换乘中心等 60余个重点项目投入使用;近100万平方米安置房及保障性用房完工交付;建成道路65公里,铺设自来水管网60公里、污水管线140公里、燃气管道55公里、供电线路60公里;协调开通103路、108路城际公交,建成新城公共自行车系统;洪武路全线贯通直达高铁站,滁马高速建成通车并在洪武路设立道口。南谯新城空间布局全面拓展,框架进一步拉开,建成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展到近13平方公里。

    美丽村镇加快建设。投入2.5亿元开展小城镇建设竞赛,城镇化率由48.3%提高至52.5%,沙河镇成功申报全国重点镇。强力推进美丽乡村(镇)建设,实施项目382个,完成投资9.2亿元,曲亭村、黄圩村被评为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新塘村、姑塘村获全国文明村称号。交通投入4.3亿元,改造县乡道路170公里,建成通村公路和畅通工程550公里,实施危桥加固改造31座,道路建设通村到组;水利投入10.4亿元,完成滁河防洪近期治理、中小河流治理、皇庆湖等工程,加固堤防33.5公里,除险加固病险小水库82座,新增、改善排涝面积10.7万亩,连续五年在省江淮杯评比中榜上有名;建成各类饮水工程15处,解决10.9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施建设用地置换和增减挂钩项目7100余亩,开展土地整治21.4万亩。完成征地3万余亩、房屋征收130余万平方米,保障了明湖、科教园区、滁州高教科创城等市、区重点工程顺利推进。

    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16%。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取缔燃煤锅炉41台,秸秆禁烧、烟花爆竹限放成效显著;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启动各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大力整治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确保水质安全。生态建设亮点凸显,高标准建成滁河风光带,施集镇孙岗村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完成森林增长工程1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9.5%,居全市第一;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7个、森林村庄22个、省级生态镇2个。扎实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处理实现全覆盖,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五年来,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既实现了资源要素的加速集聚,更铸造了赶超崛起的区域品牌。

    改革攻坚凸显活力放管服改革方面,区镇两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完成并公布;完成三证合一一证一码不动产登记,推进五证合一,完善注册登记和投资审批平台建设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在全市率先完成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机构、城管体制及公车改革,组建市场监督管理局、规建和城管局及城管执法支队,新设立房产局。在全市率先完成传统与新型媒体融合,组建了传媒中心,区政府门户网荣获中国政务网站优秀奖、省政府网站绩效考评优秀奖。农村综合改革方面,探索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得到省市充分肯定;圆满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任务;小型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社会事业改革方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组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二幼教育集团和湖心路小学教育集团,引入民间资本建设第十一中学和碧桂园学校,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苏滁分校和南京市夫子庙小学乌衣分校成功挂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补助政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行财政经费定项补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方面,推进政府性债务管理改革,争取省级债券资金11.3亿元,置换存量债务9.8亿元;新设立融资平台公司5家,总注册资本金达28.88亿元,累计获批授信超70亿元;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减轻税负5136万元,惠及企业654户。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积极开展“政银担”、“税融通”业务,设立续贷过桥资金,银丰担保公司担保贷款放大倍数居全省前列,在保余额10.7亿元。

    重大项目纷纷落地。承载能力有效拓展,争取建设用地指标3万余亩,形成滁州高教科创城、南谯工业开发区、沙黄工业园区、腰铺工业拓展区等承接产业转移四大平台。全力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8个,其中富力集团、恒大集团、沃特玛动力电池等超20亿元项目8个,奥特佳商用压缩机、众望科希盟新材料等超10亿元项目8个,到位资金近400亿元;滁州高教科创城首批4个项目、瑞科特电气、光大生物质发电等98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格锐矿业、康达叉车、中联混凝土等82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

    五年来,以改善民生为核心,既实现了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更凝聚了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社保体系日益健全。民生投入不断加大,财政民生支出增至20.77亿元,年均增长20%,占全部财政支出的90.8%;投入17亿元实施民生工程,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使用。精准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整合各类资金4350万元,投入扶贫专项资金1266万元,完成56%的贫困人口脱贫。新增城镇就业1.54万人。城镇五项保险参保人数年均增幅5%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2%;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超60%;新农合参合率达105.5%;低保标准年均增幅10%以上,实现应保尽保。

    各项事业长足进步。承诺为民办实事得到群众拥护,累计办成实事36件。知识产权工作再创新高,有效发明专利17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5件。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8.2亿元,年均增幅达17%;实施重大教育项目9个,青少年活动中心、二实小等如期竣工投入使用,滁州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二幼迁址重建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建、改扩建11所公办幼儿园,34所学校完成标准化改造。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改造标准化村卫生室63个,改扩建乡镇卫生院6个,五院成功创建“二级”综合性医院,滁州城南医院正式启用;红十字会工作取得突破,代表安徽省在全国基层红会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全面实施两孩政策,人口计生工作连续五年获省市表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形成区有“三馆两园”、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农家书屋格局;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3个、全民健身广场6个,成功举办第21届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华东区预赛、南谯山地马拉松邀请赛。

    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持续发挥,编制、双拥、供销、对台、保密、防震、减灾、应急、消防、档案、地方志、工商联、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全面进步。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扎实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新设立文昌花园、发能国际等社区8个,在被撤并乡镇驻地推行一委两村居管理模式,乌衣锦绣湖社区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龙蟠新建社区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强法治南谯建设,圆满完成“六五”普法,全面启动“七五”普法,司法局获全省法治县(市、区)创建先进单位称号。稳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南谯公安分局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先进单位,综治工作连续三年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持续开展领导干部接访和带案下访,建立信访“镇为主”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无重特大事故发生,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五年来,以自身建设为保障,既实现了政府职能的加快转变,更营造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政府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主动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区委、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累计办理人大议案15件、建议146件、政协提案282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推进合法性审查机制全覆盖,完善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和法律顾问制度,政府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人社局、民政局、市场监管局、腰铺镇等7家单位获评市级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强力抓好作风建设。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启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基建联合审批服务平台,搭建网上政务超市;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实现镇村全覆盖,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廉政建设力度持续加大。严格落实两个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强化审计监督,审计项目447个,审减资金3.5亿元;创新招投标方式,完成招标采购项目750余项,资金节约率18%。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是公众赞誉度显著提升的五年。五年来,我区相继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区)、全国科技进步县(市、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国学前教育先进县(市、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市、区)、安徽省第三批知识产权强区、安徽省苗木产业基地县、安徽省森林城市、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区、安徽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省水库移民项目实施考评先进区、全省实施“861”行动计划突出贡献县(市、区)、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省级示范区等国字号”“省字号荣誉称号。同时,区直多个部门在国家和省市综合考评中取得优异成绩,粮食局荣获国家和全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范单位称号,机关事务管理局获国家级第二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称号,教育体育局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民政局被授予国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称号,人武部被原南京军区授予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审计局荣获全省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统计局被评为安徽省粮食抽样调查先进单位,法援中心被授予全国青少年维权岗称号,施集镇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先进单位,等等。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历届政府班子持续努力的结果,是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人民团体、驻区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消防官兵、离退休老同志,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南谯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要加快南谯发展必须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必须把握发展机遇,创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抢抓政策机遇,做好对接融合文章,将南谯打造成政策洼地、生态福地、产业高地和投资宝地,全区经济发展形成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第二,必须敢于突破瓶颈,激发发展动力。坚持解放思想、内外兼修,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大力支持,促进政策、项目落地生根。另一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和开放力度,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皖江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建设之中,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构建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有效突破基础差、底子薄、财力小等瓶颈,增强了发展后劲,强化了发展支撑。第三,必须敢于担当实干,汇聚发展合力。面对发展中的矛盾、困难和挑战,全区广大干群发扬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担当精神,敢于碰硬、敢担责任、敢抓落实,不犹豫、不动摇、不退缩,保持干事定力,汇聚发展合力,提高执行效率,形成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生动局面。第四,必须坚持执政为民,共享发展成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经济发展与增进群众福祉同步共进,倾力改善民生,多办好事实事,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五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人民期盼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结构不优,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是南谯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部分重点项目建设不快;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增多,保民生、促发展的压力加大,公共服务、民生改善与群众的期待仍有较大差距;镇域经济不强,集镇基础设施薄弱;部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有待提升,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期和转型升级的加速期。审视形势,政策机遇叠加与外部环境复杂并存、转型步伐加快与增长动力不足并存、比较优势凸显与发展短板突出并存,我们既面临重大而又难得的机遇,也面临诸多严峻而又现实的挑战。区第六次党代会立足区情,把握大势,提出了全区工作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这是做好政府工作的行动纲领。我们要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努力开创南谯发展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区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大力实施生态立区、产业强区、科教兴区战略,稳中奋进、好中加快、能快则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实力、活力、魅力、法治南谯。

    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是: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动五个发展,奋力保持综合考评“全市前三”,勇当全市加快调转促排头兵。到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财政收入3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80亿元,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9000万美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45000元、20700元,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城镇化率提高到58.8%。

    围绕上述目标,全面落实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牢牢把握创新发展理念,着力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打造创新平台。按照产学研城四位一体发展的路子,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平台,力争滁州高教科创城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比较齐备;建成大学科技园5家以上,引进教学科研单位30家以上,其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5家以上,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超30个,力争成立2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全力发展实体经济。立足区调转促五大平台,初步构建以战新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筑牢工业支柱地位。加快产业升级,打造总产值达200亿元的新材料研发制造、制冷设备、智能电气设备、新能源4个战新产业集群,改造提升总产值达175亿元的五大传统产业;加快企业升级,实施“百亿技改”、“百企升级”,着力打造产值超10亿元企业2家、超5亿元企业10家、亿元企业70家;加快园区升级,着力打造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80亿元的南谯工业开发区、70亿元的腰铺工业拓展区、50亿元的沙黄工业园区。壮大现代服务业体量。推动城南新区、南谯新城等重点服务业板块发展,改造提升商贸、休闲旅游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依托阿里巴巴村淘、淘宝滁州馆、各类跨境电商平台,加快实施“互联网+”战略,发展电商新业态。扩大现代农业规模。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引导产业规模集聚,力争县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到8个,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实现突破;重点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业做大做强,力争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实现突破,培育家庭农场500家以上。

    (二)牢牢把握协调发展理念,着力构筑城乡统筹新格局。集聚新城人气。抢抓滁州产城融合示范区获批契机,完善城市功能布局,重点打造滁州高教科创城、政务新区、老镇区、乌衣工业园、黄圩生态湿地区等五大板块,加快人口集聚。加强老旧小区改造,规范小区物业管理;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城管队伍建设,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展示乡村新貌。以环滁皆美为目标,全面推进美丽乡镇建设,加快中心村建设,广泛开展自然村环境整治,建成一批融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产业发展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19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全部建成,全面完成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完善基础设施。重点推进滁宁快速通道拓宽改造、滁阳路贯通工程,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滁河治理后期工程和清流河防洪工程,彻底根治“两河”水患;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全域灌溉体系。

    (三)牢牢把握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实现生态文明新突破。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巩固提升西部山区生态区,保护好绿水青山,走生态文化旅游、绿色现代产业发展的路子,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强绿化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森林面积稳定在5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40%,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大气污染整治,狠抓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推广清洁能源,大气环境质量良好天数达85%以上。开展水污染专项整治,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城乡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面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强化土地、水电、矿产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限制“三高”产业发展。

    (四)牢牢把握开放发展理念,着力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加大外联对接力度。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坚持差异化特色产业布局,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沿边经济带。紧盯上海、南京等长三角资源集聚地,依托滁州高教科创城研发优势,吸引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转移。深化释放改革活力。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去降补”五大任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动态完善权责清单制度,建立涉企收费及中介服务清单制度,探索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财政改革,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进一步规范财税优惠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模式,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管体制改革。

    (五)牢牢把握共享发展理念,着力营造社会和谐新氛围。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保实现“两年脱贫、三年巩固”的脱贫攻坚目标。建立统筹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就业、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农合大病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救助体系。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打造城区教育集团化、城乡教育联动化格局。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完善区镇村三级卫生服务及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快法治南谯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2017年重点工作

    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为今后五年实现跨越发展打基础、开好局的关键之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95亿元左右,增长11%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48亿元左右,增长10%左右;财政收入19.85亿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亿元左右,增长13%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8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00元、12800元左右,增长9%、11%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把抓工业提升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全力主攻项目,夯实产业强区根基

    壮大工业经济。立足扶优做强企业,建立帮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落实惠企政策,鼓励奥特佳、中联水泥等企业实施技改,全力支持本土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围绕扩量抓好工业项目,推进博路电气等新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加快实现众望科希盟新材料、瑞科特电气等项目竣工投产。突出提质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全力推进金诚金属等5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创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以上,鼓励博康模具等企业申报市级“专精特新”。力争全年实现工业投资58亿元以上,其中技改投资16亿元以上,同比均增长10%左右;规模工业企业总数达140家;战新产业项目开工5个以上、竣工3个以上,完成战新产业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25%。

    主攻项目建设。注重招大引强,重点跟踪总投资16亿元的茂鑫源液晶电视、4.8亿元的湖南中锂电池隔膜等在谈项目,力争签约落地。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6个,实现到位资金65亿元;新建续建亿元以上项目超40个,南工大柔性电子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宇飞电力等20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德嘉电气、承宏实业、南工大开元环保研究院等15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切实提升招商引资实效。

    拓展承接能力。全面推进园区建设,重点打造工业开发区板块,加快“去筹转正”;坚持产城融合理念,加快生活配套设施改造提升,适应企业、员工对生产生活需求。同时,加快腰铺工业拓展区和沙黄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平台。强化要素保障,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全域基本农田,加大建设用地和省预留指标、单独选址指标的争取力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为发展留足空间。

    (二)把抓创新创业作为最强劲的引擎,着力供给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

    注重创新创业。全力打造滁州高教科创城战新产业集聚平台,积极开展招校引智,引进各类高校、教育培训机构、科研院所5家以上,引进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个以上,实现技工贸收入5亿元以上;引导企业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每个亿元以上企业均有1家技术依托单位,组建1个以上的新技术或新产品的研发创新团队,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加快建设创新型园区,力争工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0%以上。大力支持创业,打造创新创业辅导团队,力争新注册企业500 家、个体工商户800户;依托皖东电商创业创新基地和腰铺跨境电商产业园,争创小微企业产业发展示范园。强化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人才培育,力争建成1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

    深化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去降补去库存方面,通过有序供地,保持住房合理供需关系,促进新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去杠杆方面,加强债务及金融风险防控,力争国资公司10亿元企业债券顺利获批;支持协众家电、志成农业等企业上市融资,力争企业上市实现突破。降成本方面,建设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积极拓展“政银担”、“税融通”、续贷过桥业务,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补短板方面,谋划实施一批大项目,纳入省级亿元重点项目库不少于50个,年度开工项目不少于10个、竣工项目不少于15个,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短板。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简政放权,同时积极争取市再下放一批行政权力并做好承接;落实权力清单,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改革,打造“一站式”审批服务平台;深入推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应用,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建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制度,完成公立医院改革各项任务。深化财政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工作流程,深化公务卡结算和国库支付制度改革。深化公共资源交易、集体林权改革。探索农村安全饮水市场化运作新模式。

    发展第三产业。打造全域旅游品牌。落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围绕百里生态旅游观光带,谋划举办系列文化旅游节和国家级自行车赛事,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宣传营销,编制推介施集葡萄泉、彩云洞、大柳草原、曲亭湿地、珠龙师姑洼、北关等旅游招商项目,积极推进民宿旅游发展,培育旅游精品。加大创建步伐,积极申报省级旅游文化乡镇、AAA景区景点、星级饭店、星级农家乐和优秀旅行社。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支持皖东创业创新基地和腰铺跨境电商产业园形成规模,力争获评全市电商示范园;支持农业生产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电子商务,着力培育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加快限上企业培育,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9家以上。

    (三)把抓统筹发展作为最优先的路径,围绕宜居宜业,打造产城融合先行区

    建设产城融合新城。以打造南京都市圈重要城镇、与江北新区协同发展为目标,积极对接南京江北新区开展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一体化、综合交通、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滁州高教科创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基本建成南工大研发区,汇智湾国际创新中心部分投入运营。加大老镇区改造力度,积极打造乌衣特色小镇项目,推进乌衣古镇综合开发,加快旅游集散地的建设,提升老城形象。继续推进滁宁快通拓宽改造工程建设,加快实现滁宁公交无缝对接;完善新城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重点提升新城商业配套水平,引进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力促碧桂园九年一贯制国际双语学校招生,支持碧桂园欧洲城、富力乌衣水镇、恒大江北帝景、高速公园壹号等楼盘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拉动商机人气向新城集聚。

    推进宜居镇村建设。投入4亿元,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推进8个镇建成区及太平集、张浦郢中心村在建项目,集中开展治脏、治乱行动,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水平;率先在4个镇政府驻地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保障机制,垃圾处理率达100%;推进环滁皆美工程,新增造林2000亩,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亿余元,实施“八小”水利工程;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推进G345黄泥岗道口至西阳段、S322花山至章广段等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131公里。

    提高城乡管理水平。探索加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配强城区管理力量,夯实文明城市创建基础。实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城区主次干道全面推行社会化管理,提高综合管理效能。强化部门、单位、社区的基础作用,加大对背街小巷、集贸市场、夜市排档等重点区域的综合整治。加强物业行业监管,规范经营服务行为,提高居民满意度。

    (四)把抓提质增效作为最突出的要求,着眼地域特色,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抓好示范化引导。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施集荣誉特色产业园成功创建市级示范区。高标准建设麻栎能源林现代林业示范区,引导推动麻栎产业综合发展。以粮食、茶叶、滁菊、蔬菜、畜禽、水产品六大系列产品为主,加大“三品”认证力度,新增“三品”品牌5个。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加快“产加销”全程信息化建设,实现网上农产品销售额1500万元以上。

    推进产业化经营。关注市场、农民、企业需求,优化调整种养结构,提高农产品就地原料化转化水平。招引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家庭经营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重点扶持志成农业、尚善生物等龙头企业,新增规上农业加工企业4家,农产品加工产值达38亿元。引导土地规范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新培育家庭农场90个以上、农民合作组织15个。努力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争创国家级“平安农机区”。

    加快复合化发展。全力打造百里特色产业带,提升滁州菊花博览园、施集标准茶园、金鹏生态农业园、国盛现代农业园、黄泥岗万赢现代农业园、珠龙蓝莓采摘园、大柳曲亭黄金梨园、凤胜食用菌精品园、华严庵中草药园、章广孟洼果园等标准化园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水平,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体验等相结合,从单纯种养向复合型发展。

    (五)把抓民生改善作为最重大的责任,切实利民惠民,保障和谐稳定大局

    改善社会民生。决胜脱贫攻坚,推进十大扶贫工程,全面完成脱贫任务。深入实施31项民生工程。继续强化教育投入,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区管校聘”制度,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城南重点学校招生及消除大班额工作,积极争创安徽省教育强区。加快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市民文化乐园和农民文化乐园建设,打造8个镇综合文化站“一站一品牌”。提升保障水平,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增加城镇职工参保人数,全面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强敬老院规范化管理,稳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引进社会资本建设养老机构,试点开展医养结合;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落实一门式受理救急难工作制度。扎实推进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支持各类群团组织开展活动,统筹抓好外事侨务、对台、民族宗教、编制、档案、保密、防震、减灾、应急、科协、残联、老干部、老龄人、地方志、红十字会等各项工作。

    办好为民实事。今年继续扎实做好为民办实事工作,实施滁州市祈福生态陵园建设工程,东坡路初中新建工程,施集镇自来水厂改扩建及老管网改造工程,集中饮用水源保护6个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工程,西阳至草王公路沙河桥拆除重建工程,黄泥岗镇卫生院改造工程,政务新区垃圾中转站建设工程,龙蟠红庙社区徐明居民组棚改工程,南谯政务新区路网电子警察及标志标牌工程,清流河防洪治理提升工程。

    创新社会治理。强化突发事件防控应急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工矿企业、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坚决遏制和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双拥共建,积极主动服务军队改革。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大特种设备监管力度,重点推进住宅小区电梯全天候应急救援试点。深入推进信访维稳工作,强化“镇为主”工作机制。全面实施七五法,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落实普法责任制。大力推进“平安南谯”建设,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六)把抓职能转变作为最牢固的依托,坚持依法行政,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着力建设更具公信力的政府。坚持执政为民,积极改善就业、教育、医疗等条件,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坚持优化服务,加快职能转变,加强效能监察,精减审批程序,提高便民服务质量,不断优化政务环境;加强协调服务,完善扶持政策,着力推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坚持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清正廉洁,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责任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力度,强化审计监督,加强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专项资金的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

    着力建设更具执行力的政府。坚持在区委领导下开展工作,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健全重点工作推进责任制,对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定时间、定标准、定要求,确保落实到位。进一步强化政务督查和效能建设,对政府决定的重大事项,加大跟踪督查力度,推动各项工作高效开展,确保政令畅通。

    着力建设更具凝聚力的政府。坚决克服本位意识,自觉做到局部服从全局,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既定目标上来,看准的事要紧盯不放、议定的事要抓紧实施,努力营造目标同向、上下同心的工作局面。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坚决打破只求保险不担风险、只循陈规不探新路的思维定势,敢于负责、勇破难题,努力营造求真务实、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牢固树立协作意识,切实加强协作配合,以事业凝聚人心、以实干推进发展,努力营造步调一致、团结协作的工作合力。

     

        各位代表,南谯乘势而上的历史机遇在等待着我们,跨越追赶的神圣使命在激励着我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在鼓舞着我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主动作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奋力打造实力、活力、魅力、法治南谯,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