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通知公告

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技术指南

发布时间:2023-03-17 14:07 来源:南谯区农业农村局(南谯区乡村振兴局) 阅读次数: 字体:【  

(一)基本预防措施及要求

1.育苗期间:做好鱼类受精卵、养殖器材、养殖水体等相关消毒工作。采取养殖用外源水大型生物隔离、一级消毒沉淀、二级消毒沉淀、紫外消毒、去除有机物、蓄水等措施净化养殖用水,对进入生产区之前的蓄水进行病原和水质检测,含病原生物、水质不达标的蓄水不能进入生产区

2.放养期间:水生动物放养前15天,加水1520厘米,生石灰100150千克/亩全池泼洒清塘消毒。水生动物放养后,使用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等常规消毒剂消毒一次。

3.养殖期间:一是增加溶氧,增加增氧机开启频次。二是合理投喂,对于养殖密度较高的成鱼,适当减少饵料的投喂,适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并适时通过分塘转移成鱼、增加商品鱼出塘等降低池塘养殖密度。

4.规范用药。一是合理使用外用药物。注意药物适用对象、用量和配伍禁忌。二是严禁抗生素滥用。避免盲目增加药物使用量,不得以预防为目的全池泼洒抗生素。三是严格落实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使用白名单制度。养殖规范用药,严格遵循《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212号》中规定水产养殖药物。不盲目听信某种药物效果,不使用假、劣兽药、人用药、原料药以及所谓非药品”“动保产品等国家未批准药品(无兽药产品批准文号)。

(二)主要病害预防措施

1.烂身烂鳃和白皮(越冬综合征

病症与诊断:病鱼头、鳃盖和体表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溃烂,蛀鳍、烂鳃、肠肝及内脏病变(前期出血、后期贫血)等。常常继发水霉、细菌和病毒感染。

流行情况:上年11-次年5月,多种淡水养殖鱼均可能会出现本症。水温升高死亡加剧。

防治方法:该病害的发生与养殖水环境和鱼代谢功能有密切关系。加强水质(氨氮在0.5mg/L以下,亚硝酸氮在0.05mg/L以下)和池塘溶氧(底部溶解氧维持在7mg/L以上)管理非常关键。病情发生后需谨慎用药,不能盲目消毒和杀虫,应规范使用渔用兽药,减少拉网、加水等动水操作。对皮肤和鳃刺激性大的药物避免使用。内服和外用以抗应激、修复肠肝和维持免疫力为主。如内脏病变严重,在严格执行休药期、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建议卖鱼止损。

2.水霉病

病症与诊断:肉眼可见灰白色棉花絮状菌丝体附着于鱼体脱鳞或伤口处。严重时鱼体游泳失常,食欲不振,日渐消瘦、死亡。

流行情况:春季34月,水温1020时发病。

防治方法:拉网操作时尽可能避免鱼体受伤。发病后,用2.5千克五倍子加10千克水煎汁泼洒,使池水浓度达23克/立方米。用国标鱼药硫醚沙星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0.30.5克/立方米,无鳞鱼禁用。

3.青苔(水绵)

流行情况:青苔多发生在春季及初夏,水温1023。青苔芽孢在水体清澈浅水处萌发,温度适宜,几个晴日内就会大量生长。

预防措施:加大施肥力度,降低池水透明度。可用发酵后的粪肥或商品氨基酸类肥料肥水。采取人工捞除,最为安全、环保。使用腐植酸钠进行遮光处理,抑制青苔进行光合作用,降低其繁殖和生长速度。必要时局部泼洒硫酸铜。青苔量不大,可以每亩用硫酸铜50克加水30千克喷雾;青苔量大,可以每亩用硫酸铜500克兑水局部泼洒,定点杀灭。应掌握好剂量,勿伤螺类和其他软体动物。慎用化学杀青苔药物。

4.小瓜虫病

病症与诊断:又称白点病,由多子小瓜虫寄生皮肤、鳍条和鳃组织引起。病鱼体表粘液增多、皮肤、鳍条或鳃瓣布满肉眼可见的白色点状囊泡。严重时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膜状物。病鱼迟钝,初期有时集群绕池,并不断和其它物体摩擦,严重时成批死亡。对山泉流水养殖鱼类和无鳞鱼类影响较大。

流行情况:鱼苗到成鱼都可发病,水温1622流行。22以上很少发生。

防治方法: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虫卵和幼虫。保持池水合理肥度,透明度小于40厘米。每亩用大黄250克,野菊花250克混合煎汁,全池泼洒。硫酸铜+硫酸亚铁泼洒(5:2),使池水浓度达0.7克/立方米,6小时后大量换水。

5.竖鳞病

病症与诊断:又称松鳞病。病原为水型点状极毛杆菌。病鱼鳞片竖起,鳞囊积液水肿,体侧充血,腹部膨大,岸边缓游,严重时出现溃疡。观赏鱼易发、多发。

流行情况:春季水温1622较为流行,22以上很少发生,该病死亡率很高,一般为50100%。

防治疗法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细心操作,勿使鱼体受伤。捞出病鱼用3%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全池泼洒二氧化氯0.30.5克/立方米水体。必要时用国标鱼药氟苯尼考拌饵投喂治疗,按说明书用法用量使用,35天为一疗程。

6.赤皮病

病症与诊断:其病原体为荧光假单胞菌。病鱼体表鳞片松动脱落,腹部两侧最为明显,严重时鳍条基部充血发炎。

流行情况:全年发病,春末夏初为常见,常与肠炎、烂鳃水霉等病并发,主要危害草鱼。

防治方法彻底清塘消毒,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防止鱼体受伤。全池泼洒二氧化氯0.30.5克/立方米水体。用国标鱼药氟苯尼考拌饵投喂治疗,按说明书用法用量使用,35天为一疗程。

7.白斑综合征

病症与诊断:淡水虾蟹白斑综合征通常临床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虾蟹附肢无力,空肠空胃、肠道发蓝,肝胰腺颜色浅淡。

流行情况:水温26以上,水质不良,缺氧容易诱发。经常与条件致病菌感染混合感染。

防治方法:选择不携带重要病原的虾苗、扣蟹用于养殖。通过投喂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等提高虾蟹抗应激能力,通过增加养殖池水深、提高溶解氧浓度、调控水质等措施避免水质出现剧烈变化,预防暴发疾病。

8.河蟹牛奶

病症与诊断:牛奶蟹的活力弱、摄食率下降、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反应较为迟钝;步足呈现散开状态,螯足也不再紧贴身体的前侧,有少数染病蟹在甲壳上出现花斑,步足的关节膜处呈现白(浊)色;如切断步足,有类似牛奶状的乳白色液体流出,但是会更稀一些。打开蟹盖,围心腔内蓄有大量白色乳液。鳃呈浅棕色或乳白色,部分变成黑色,鳃丝排列混乱,无正常鳃结构。肌肉纤维横纹基本消失、整体结构不再紧密、部分肌肉组织已经开始溶解液化。河蟹牛奶病病原属于真菌性疾病,由二尖梅奇酵母菌感染引起,同时伴随其他细菌感染。

流行情况:可以感染所有规格的河蟹。水温低于20时发病率高,高于20发病率降低,呈慢性死亡。河蟹养殖中零星发病。

防治方法:提前对养殖塘口水体消毒1次,蟹苗进塘前药浴1次。购买扣蟹时,做好重要病原检疫工作。坚持做好日常检查,对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现疑似病蟹,要尽量将患病河蟹全部捞出来,并且在离养殖塘较远的地方挖坑加生石灰深埋。零星发病池塘,用50%的过硫酸氢钾粉剂或者二氧化氯粉剂连续消毒3次,防止条件致病菌交叉感染,消毒结束后第3天使用益生菌进行水体微生态调控,使用丁酸梭菌、乳酸菌等有益菌拌料投喂。

9.鳖溃疡病

病症与诊断:又称腐皮病,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假单胞杆菌和无色杆菌等多种细菌所引起。春季发病率高,病程长,危害较大,有时死亡率可达30%以上。体表糜烂或溃烂,颈部皮肤溃烂剥离,肌肉裸露;背甲粗糙或呈斑块状溃烂,皮层大片脱落,四肢、脚趾、尾部溃烂,脚爪脱落,腹部溃烂,裙边缺刻,有的形成结痂。病情严重时反应迟钝,活力微弱,不摄食,短期内即死亡。

流行情况:春季甲鱼冬眠苏醒后,水温2025流行,对一龄、二龄鳖种影响较大。

防治方法:调控好水环境,用碘制剂定期消毒养殖水体。春季早开食,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B等或内服复合多维

(区农业农村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